脂肪肝

顧小培 | 2021-09-03

不經不覺,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去世已逾12年。這位「流行樂之王」(King of Pop)6歲初登職業音樂舞台,13歲開始個人表演,一直在全球流行樂壇上獨領風騷,長達45年,死時才51歲。他的死因是在相隔短時間內接受兩種互有排斥作用的注射,藥物中毒,導致心臟機能驟停。

名字相似的著名英國歌手佐治米高(George Michael)5年前聖誕日逝世,終年53歲。初步檢測懷疑死因與吸毒有關,最終證實他患有心肌炎及脂肪肝,伴發擴張性心肌肥大,導致心臟供血不足;乃是死於自然。

身體如果處理膽固醇不當,有可能引發脂肪肝。脂肪肝可以導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炎後,肝有可能會「纖維化」甚至癌變。

簡單解釋。肝臟細胞的表面有一些「低密度脂肪蛋白接受體」,後者負責將血液中所謂「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肪蛋白)拖走。在結構上,「低密度脂肪蛋白」活像一個生煎包:包中的肉餡好比是膽固醇;用麵粉造的外層則是一種叫Apolipoprotein B(APO-B)的蛋白質;至於包表面的芝麻,屬「不飽和脂肪酸」。若「低密度脂肪蛋白」被肝細胞吞噬了,其中的APO-B和「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被肝細胞分解,但其中的膽固醇則不一樣:若要妥善處理,須花費不少時間和工夫。期間膽固醇會刺激肝細胞,令後者分泌一個叫TNF(Tumor Necrosis Factor)的蛋白質,從而啟動發炎(Hepatology, Vol. 48, pp. 474-486)。本來,「發炎」只是一種生理反應,像是身體局部「進入緊急狀態」:身為「防衞軍」的免疫系統察覺到有異常情況,於是動員起來;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勞師動眾之後,往往可以令本來平靜的氛圍帶來波動,甚至造成進一步的病患。

為什麼肝炎頻頻發生,大可促使肝的「纖維化」(又叫「肝硬化」)?原來,上述那個叫TNF的蛋白質,會刺激肝的「星狀細胞」製造及分泌一個「轉化生長因子」(Life Sci., Vol. 78, pp. 2510-2515);後者透過刺激肝「成纖維細胞」中一類叫SMAD的蛋白質,能將「成纖維細胞」轉為「肌成纖維細胞」;從而產生大量「第一型膠原蛋白」的分泌,最終能令肝纖維化。接下來就是肝衰竭,甚至肝癌;可會危及生命。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