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澗雲深去:香港「野菜」之探尋(五)

范蕊博士 | 2024-09-19

艾草想必各位不陌生,無論於飲食、方劑、灸法、香薰、節慶祭祀、懸門避邪均見其身影,可謂用途廣泛。艾始載於《名醫別錄》,「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田野之間,處處有生,湖北蘄州為佳,稱蘄艾,相傳其他地方所產的艾草灸酒罈不透,蘄艾一灸,則徹達內外。

艾為菊科多年生灌狀草本,高達1.5米,全株有濃烈香氣,莖直立,主根略粗長,莖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葉紙質,上面披灰白色短絨毛,背面披灰白色蜘蛛絲狀密絨毛,基部葉開花時凋落,莖中部葉1至2回羽狀全裂,葉柄長,圓錐或穗狀花序,淡黃色,花多,瘦果長卵形。因五月五日連莖刈取,暴乾收葉,故稱五月艾,「產於山陽,採以端午」,「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收以灸病甚驗。」

我們平素用有艾葉及艾絨之分,炮製時去莖及葉柄,篩灰後,即為艾葉,炒焦為艾葉炭,噴醋炒乾為醋艾炭;取艾葉曬乾,碾碎搗絨為艾絨,供作艾條、艾灸所用。

婦科常用藥

艾葉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之功,為婦科常用藥。溫通三陰經脈,逐寒濕止冷痛,治下焦虛寒,月經不調,帶下清稀等證,如名方艾附暖宮丸;本品生用溫中散寒止痛,治脾胃虛寒所致脘腹冷痛,配理氣之品如川芎、香附、陳皮等可治多種腹痛;溫經止血之效依據配伍不同,藥性可變,如四生丸即以鮮艾葉、鮮生地、鮮側柏葉、鮮荷葉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膠艾湯則協同當歸、芍藥、阿膠、乾地黃溫經補血止血,亦治虛寒之胎漏下血,溫經止血安胎。

艾葉具溫經止血、安胎之功用,為婦科常用藥。(網上圖片)

故在使用方面,有「生寒熟溫」之說,生用散寒止痛,炒用溫經止血,醋炒增強收斂止血之力。唐代孟詵曰︰「春月採嫩艾作菜食,或和麵作餛飩如彈子大,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葉作乾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如《世醫得效方》之艾薑丸,亦可炒熱熨敷臍腹,似艾灸之效。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續談野菜藥用認知,醫師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