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經期的調經大法

林小珊博士 | 2024-06-11

小明看到她姐寫的古穿今小說中,提到有醫家說女性月經周期可以細分為7個時期,他大感興趣,求知慾滿滿,邊閱讀邊誠心祝福芊芊的月經不調早日撥亂反正。

以常衡變
芊芊帶着焦慮不安的心情仔細閱讀醫書,她知道擔心無用,亦於病情無益,唯有把內心之惶恐不安埋首於「黃金屋」裏。芊芊知道向太醫秀麗求教,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天助自助者」,她決定先試試自學,遵循中醫診法「知常達變」,芊芊認為在掌握自己月經毛病如何調理前,先學習一下正常的「以常衡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今天咱們就由行經期的調經大法開始唄!

所謂行經期,指月經來潮的期間,大概3至7天左右,是新舊周期交替的時間點,屬於中醫「重陽轉陰」的時機,這個階段必須排盡舊有瘀濁,去舊迎新。一般行經期的調經大法可以用四物湯加減補血和血,祛瘀生新。

行經期指月經來潮期間,屬於中醫「重陽轉陰」的時機。

然而,如月經來潮期間易腹瀉或量多者,則去當歸、川芎,加丹參、赤芍:去當歸質潤滑腸之功和川芎辛溫升散動血之力,而「一味丹參,功同四物」,其調經之力不言而喻,赤芍清熱涼血降火,活血調經,散瘀止痛,尤其適用於現代女性平素生活繁忙,工作「壓力山大」,熬夜晚睡,夜寐不安,勞心勞力,肝鬱氣滯氣火旺者,嚴重的可合越鞠丸加減焦山楂、艾葉、益母草、五靈脂、澤蘭和茯苓等。

重陽必陰
月經後期、量少、痛經等女性,可考慮用清代醫家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加減肉桂、全蠍、益母草、川牛膝、桃仁、艾葉等。如月經量極少,閉經、嚴重痛經者,可用抵擋湯加減三棱、莪術、川牛膝、澤蘭、車前子等。如月經量多者,可用失笑散或《傅青主女科》的逐瘀止血湯加減茜草、血餘炭、大薊、小薊、益母草等。

行經期除了注重祛瘀利濕、疏肝解鬱寧心安神外,它是「重陽必陰」的轉化點,意思陽氣必須亢盛到極點,才會出現陰氣轉化排經,順利啟動下一輪的陰陽消長轉化運動,月事如期而至,故亦需要注意溫陽,而溫經湯為此階段常用溫陽良方。

作者為註冊中醫
www.facebook.com/lamsiushan

[信健康] 行經期的調經大法,中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