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理解與關愛

彭繼茂醫生 | 2024-12-16

認知障礙症,通常被稱為老人癡呆症、失智症或腦退化症,是一種因大腦功能逐漸衰退而導致的認知功能損害。它是一種病理性認知衰退。在香港,70歲及以上長者中,每10名就有1名患有認知障礙症,而85歲以上長者的患病率更高達三分之一。

認知障礙並非「正常老化」,而是腦細胞病變,導致記憶力及智力下降、自我照顧能力減弱,以及發生行為和精神徵狀。調查顯示社區中有20%的長者,存在輕度認知障礙,而院舍中,這一比例高達70%。風險因素包括女性、教育程度低、慢性疾病和社交孤立等。

認知障礙往往被誤認為「正常老化」,容易被忽視。當長者尋求幫助時,家人和朋友淡化問題,導致病情延誤。認知障礙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是阿爾茨海默症,還有血管性類型、路易氏體類型、額顳葉類型等。每種類型的病因和症狀都有所不同,但都會對患者生活產生嚴重影響。

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是首要的。家人應觀察長者的喜好和生活習慣,他們的意願,並聽取專業人士建議。鼓勵長者參與社交活動。保持一定身體活動能力,有助於延緩病情惡化。

在治療方面,常見藥物包括乙醯膽鹼酯酶抑製劑和NMDA受體拮抗劑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本治療」,即家人悉心照顧與陪伴,以及通過認知刺激活動,延緩大腦退化。觀看運動影片、進行電話評估、提供情緒支持和照顧方法分享等。

認知障礙需要社會廣泛關注和理解。通過提高公眾意識、加強早期篩查和診斷、提供綜合治療和照護支持,我們幫助患者應對挑戰,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同時,我們也應關注照護者的心理健康,為他們提供支持和資源。

作者為急症科專科醫生、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學)

[信健康] 關注和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