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偏頭痛 切忌藥石亂投

戴鑫權醫生 | 2025-05-22

近日在應診時,遇到一位初次求診的外傭;醫生驚覺她在過去數十年,一直忍耐着強烈頭痛的生活,往往到藥房配止痛藥便繼續工作,直至無法忍受才找醫生求助。

經診症後,確診她患有「偏頭痛」(Migraine)。這是一個常見痛症,不單可以治療,亦能透過藥物預防發作,若她早些求醫,或許這些年來可以免去不少頭痛之苦。

相信大部分人都曾經試過頭痛;作為一個常見症狀,輕則微微隱隱作痛,重則可使人痛不欲生,徹夜難眠,是一個不能輕視的病症。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世界近四成人口,即接近31億人受頭痛影響;因此,學習治療頭痛是家庭醫生的必修課。常見的頭痛有「壓力性頭痛」、「偏頭痛」和「叢習性頭痛」(Cluster headache),研究指出,香港有高達12%的人屬偏頭痛患者,十分普遍,筆者希望在此着墨,提高大眾對此病的認識。

涉腦細胞運作

偏頭痛在18至44歲的女士間較普遍。發作時多表現為單側中度至劇烈頭痛,且痛楚一陣陣傳來,具有跳動感;其持續時間較長,短暫可持續4小時,亦會長達72小時,期間患者可能感到惡心、嘔吐,亦可能對光線極度敏感和畏懼聲音,需要在黑暗寧靜環境睡眠。故不少患者每當偏頭痛發作,便失去工作/讀書能力,需要請假休息。一部分人在發作前會看到一些閃光,或聆聽到一些聲音,醫學上稱為「預兆偏頭痛」。

偏頭痛在18至44歲的女士間較普遍,發作時痛楚一陣陣傳來,具有跳動感,且持續時間較長。(網上圖片)

目前科學界認為,偏頭痛主要源自腦細胞不正常運作。不少情況都可以觸發偏頭痛,例如荷爾蒙轉變、睡眠不足、壓力、焦慮、進食某些食物、吸煙、飲酒、天氣轉變等,偏頭痛的家族病史亦是風險因素之一。

偏頭痛發作時,坊間常用的止痛藥如撲熱息痛未必有效。醫學上一般使用較高劑量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醫治,如阿士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等;新一代「Cox-2抑制劑」例如痛博士(Celebrex、Celecoxib)、安痛易(Arcoxia、Etoricoxib)等,在有效止痛的基礎上,減輕了對胃部的負擔。止痛藥配合止嘔藥物,通常可有效紓緩偏頭痛發作帶來的不適。如果仍未能有效控制症狀,可以考慮曲坦類藥物(Triptans),如舒馬曲坦(Sumatriptan)、佐米曲普坦(Zolmitriptan)等;藥物在發作時愈早服用便愈有效。

保持充足睡眠

當中一些嚴重的個案,患者每周都偏頭痛發作。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若生活作息有方,能預防偏頭痛發作。例如從飲食入手,避開可能觸發頭痛的食物或飲品,如朱古力、酒精等,我們亦應注意睡眠衞生,保持充足睡眠;此外,不妨試試定期適量地運動,進行冥想、藝術創作,或聽音樂來減壓。

如若偏頭痛依然頻發,可考慮定期服用「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Propranolol),亦有醫生選擇部分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或抗腦癇藥托吡酯(Topiramate)作預防治療。

改變生活方式

近年醫學上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新一代藥物:針對「降鈣素基因相關胜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的受體拮抗劑和單株抗體。CGRP是腦中的神經物質,具擴張顱內血管及傳遞痛感的能力,若其水平增加,便會導致偏頭痛發作。新藥物能阻斷CGRP受體,從而減低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在港註冊的藥物有加卡奈組單抗(Galcanezumab)、依瑞奈人單抗(Erenumab)和Rimegepant;前兩者須經皮下注射,後者則為口服藥。

要預防偏頭痛,可嘗試避開觸發頭痛的食物或飲品,如朱古力、酒精。(網上圖片)

頭痛的成因林林總總,除了上述常見病因,頸椎退化、鼻竇炎、酒精或藥物作用、流行性感冒、帶狀皰疹、三叉神經痛、睡眠窒息症等,都能引發頭痛。一些更罕見例子包括急性青光眼、腦出血、血管瘤等……甚至抑鬱症亦可以引起嚴重頭痛,故家庭醫生希望市民可及時就診,切忌藥石亂投,若出現不尋常頭痛,應該及早求醫。

回到引言中提及的病人,醫生為她制定了個人化的生活方式改變,並處方藥物。經全人健康治療,現時她的偏頭痛已很少發作,生活質素因此大大改善。在此祝願讀者都能免受頭痛之苦,活出精采人生。

www.hkcfp.org.hk

撰文:戴鑫權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認識偏頭痛成因,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