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的相對論

顧小培 | 2022-08-09
物理學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來在語文中,也有這樣子的表達方式。一個詞語用字或組合而成的意思,可以是片面的,正如上述例子。須穿越去到它背後的典故,知悉內裏描述的事跡,相對之下,才能了解其中奧妙。

上星期本欄有一篇談及成語「屨及劍及」。我當時說,其中的「及」字解作「去到」、「追上」,並不涉及過程中所耗的時間和其中的速度。單單看字面,會誤以為是指「行動迅速」。其實不然。
試看此言的出處。原文典故說的是,楚莊王收到消息,說他早前遣派出使的一位大臣申舟,路過宋國時竟然被殺了。他立即拂袖而起,要出征宋國。隨從們在後追他,要讓他停下來給他穿上鞋子,一直去到寢宮門外庭院才追及,為他戴上佩劍;同時駕馭他的車子隨後趕上,到「蒲胥」街市上才能接上他。
可以這樣說。成語用上了「屨及劍及」的字眼,但其實原文中描述的情況則是「屨不及、劍不及」:須經一番追逐工夫,才能夠「及」得上。所以會帶來誤解。
文章刊出之後,有朋友指出,我上述這個見解乃是「捉錯用神」。屨及劍及這句成語的中心點,不在於「楚莊王隨從們追隨他,要替他穿上鞋子戴上佩劍」的過程(那當然耗時費力),而是要借這段過程,點出楚莊王(相對性地)處理事情的果斷態度。他馬上起行,絕不拖泥帶水:正是「屨及劍及」之真義。
物理學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來在語文中,也有這樣子的表達方式。一個詞語用字或組合而成的意思,可以是片面的,正如上述例子。須穿越去到它背後的典故,知悉內裏描述的事跡,相對之下,才能了解其中奧妙。
也有別的例子。有時須深入地想一想,才能對「用上了某一個字詞」有更深刻的體會。例如敍述探險家去到南極冰天雪地,四周白茫茫一片,他不由得感到那「轟然」的謐靜。「轟然」一般是形容巨大的聲響,但在這裏,卻是指耳朵在全無聲音環境中遭受到的壓力。正如我們說「萬籟無聲」,表面上是四周一片寂靜。但若是身處郊野,仔細地聽,那裏不免充斥着各式各樣生物和自然環境形成的「天籟」,怎可能完全「無聲」?
而從讀者個人立場出發,可以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觀感。一位作家舉了個很好例子:有一個孩子問他的爸爸「跋扈」和「果斷」有什麼區別。他的爸爸回答說:你討厭一個人什麼都是「自己說了算」,就說他跋扈;但如果你認為他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就說他是果斷。孩子說,我明白了。我爸爸是一個跋扈的人,他不許我吃冰淇淋;而我是一個果斷的孩子,所以我照吃不虞。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