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願意易地而處?

有說香港的服務態度大不如前,於是政府也啟動「好客之道」運動,由從前「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唔夠㗎」,革新成為「做多啲啲,今時今日就係要呢啲!」口號是這樣喊的,然而,要如何真正做到「好客之道」?
可能你也曾經歷過:興高采烈地去到一間期待已久、要起碼一個月前預約的餐廳,心想終於可以一嘗心頭美食之際,餐廳門前服務員卻冷然拋來一句:「用餐時間90分鐘,有無問題?」明白的,畢竟香港租金貴,又怕有些客人賴着不走,餐廳希望能夠多次翻枱,既然期待已久,反正自問吃喝效率不會太差,當然是「無問題」。

香港地方寸金尺土,兩人餐枱面積細小是常態,與隔籬枱的社交距離不足一尺也見怪不怪,要談私隱總不應該在餐廳罷。還是不要耽誤點菜時間,就當我們再叫服務員的時候,「我們這裏是QR Code落單的!」服務員聽到我們要點菜,便即頭也不回地邊走邊告訴我們正確的「食客之道」。噢,原來枱上真的有個QR Code,是我們「大鄉里」了。
此時如果你想要杯開水,亦要先研究清楚,因為會有機會聽到服務員好不耐煩地說:「我們這裏開水是自助的!」彷彿後邊還有一句:「你怎麼會不知道……」坦白說,這些情況在香港實在非常普遍,好像食客理應在光顧食肆之前,就先要弄清楚食肆的運作流程,不要胡亂叫服務員。
不過,筆者最不能接受的是,即使是QR Code年代,還有不少食肆的廚房在出菜時,仍然會將菜單附在食物碟上,直接接觸到食物!有時食物被端到客人面前的時候,菜單還在碟上。
職業病,面對此情此景,總會想醫院服務會否有同樣情況?
我的名字
2011年,在英國有一名當時只有29歲的年輕老人科醫生——凱特格蘭傑,她與丈夫在美國加州度假的時候感到不適,最初因為腎衰竭被送到急症室,之後再回到英國進行檢查,證實患上一種極罕見但高度惡性的軟組織癌症。
她在網上平台提到自己被告知患癌時的情景,大意是這樣的:
「如果你能站在我的立場上想一想,我今年29歲,我知道我得了癌症,以為我的病變僅限於腹部,所以我也預計需要進行手術,或許還要接受化療,但仍可能會有治癒的機會。當刻我在一個房間裏面,卻能清楚聽見外面發生的一切。我當時很痛,而且感到很孤單。一位初級醫生來看我,以前從未見過這位醫生。他走進我的房間,在我旁邊的椅子上坐下,和我談論早些時候進行的核磁共振掃描結果,但目光卻從我身上移開。在沒有任何警告或詢問我是否需要有人陪伴的情況下,他只是說:『你的癌症已經擴散了』,然後便快步地離開了房間,我當即陷入深深的心理困擾。之後我再也沒有見過他,然而那次經歷讓我在心裏留下了創傷。」
凱特於2013年發起了一個名為「#hellomynameis」的活動,意思「你好,我的名字是……」。她在該活動兩周年紀念日時回憶道:「我一直向丈夫抱怨,照顧我的醫護人員從來很少介紹他們自己。」
凱特發覺,原來知道照顧自己的醫護人員名字對病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於是在丈夫鼓勵下,她展開了這個活動,旨在鼓勵醫護人員在照顧病人的時候,多一點介紹自己,至少介紹名字,讓病人知道。
將心比己
截至2015年2月,該活動便已獲得九十多個組織的超過40萬名醫生、護士、治療師、接待員,甚至搬運工友的認可。她獲邀到許多健康醫療會議上發表演講,她的活動甚至得到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以至許多海外衞生組織領導人的支持。
凱特還將自己兩本書的銷售收入捐作癌症研究,總共為約克郡癌症中心籌集了超過25萬英鎊。英國國民保健署更設立了凱特格蘭傑慈愛護理獎,正正為了紀念凱特並表彰對病患照護產生正面影響的個人、團隊或組織。
凱特在確診後繼續接受醫學培訓,並獲得老人科顧問醫生資格。惟她接受化療後仍然不敵病魔,終於2016年去世,享年34歲。

事實上,只要我們願意稍為易地而處一下,將心比己,要了解明白對方所需和感受並不如想像中困難;說一句有溫度說話所花的時間,也不比冷冰冰的長得了多少。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易地而處將心比己,待客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