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專科團隊 伴病人走過生命幽谷

潘明駿醫生 | 2020-09-11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透過清晰的影像導航技術,令照射位置的誤差大幅降低,從而大幅提高放射劑量,「快、狠、準」地對付腫瘤。(養和醫院圖片)

這天,周先生(化名)笑容滿面走進診症室,他的太太想要伸手攙扶他,他輕輕縮手,向太太點頭示意毋須擔心,太太像鬆了口氣,報以一個溫婉微笑。

他們夫妻間的一個眼神、一個笑容,我這個旁觀者看在眼裏,十分欣慰,尤其對比起半年前周先生一拐一拐地行入診症室,進來時所展示的一副愁容。

踏入63歲、曾有吸煙習慣的周先生,約大半年前開始感到下腰背痛,即使多次求醫、用藥貼、服用止痛藥也未能找出病因或紓緩病情,更有惡化趨勢,開始步履不穩,且雙腳麻痹,令他無法工作,徹夜難眠。後來,他輾轉往骨科專科醫生求醫,接受磁力共振檢查掃描後發現,他的脊椎第12節被腫瘤侵蝕,SINS(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評估達到9分(滿分為18分,7-12分代表脊椎已經不穩定)。

肺腫瘤轉移 下肢幾癱瘓

醫生馬上安排他接受詳細檢查,周先生終被確診患上非小細胞肺癌,腫瘤位於左上肺,約8至10厘米,癌指數高達13000 ng/mL(正常值:<5 ng/mL),猶幸未有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他情緒頓時大受打擊,因他一直是家中經濟支柱, 深怕無法繼續照顧家庭,甚至成為太太和子女的負擔。及後數天,周先生的情況再度惡化,下肢幾近癱瘓,必須留院治療。

「醫生,我是不是無法再走路了?情況是不是會一直差下去?」周先生說。

「我先生很好動,因為工作,經常周圍飛,一刻也停不下來,看到他現在行動不便,想自己上洗手間也難,我真的……很難受……我情願是我自己患病……」周太說。

作為醫生,病人和家人遇見我們時, 大多處於人生低潮,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利用醫學知識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出幽谷。

當腫瘤出現轉移時,脊椎往往首先受累,如未能及早發現、治理,骨折、脊椎塌陷、癱瘓便會隨之而來。一旦患者因而需要長期臥床,其他併發症也會接踵而至,存活率更堪憂。

若在10年前,面對周先生的這條問題,我們或許必須無可奈何地「認命」,開始為他安排紓緩治療(Palliative therapy),以減輕患者的痛苦為目標。但隨着醫學進步,即使面對這樣的棘手個案,醫學界如今可以透過「跨專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和「綜合治療方案」來改善病情,減輕病徵,甚至逐步幫助患者重拾昔日生活質素。

所謂「跨專科合作」,意指滙聚多個專科的力量來幫助患者,這已成為目前腫瘤治療中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以周先生的個案為例,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骨科專科醫生、心胸外科專科醫生、放射科專科醫生等共同緊急會診,商討方案,在互助互補的原則下,制定了一個綜合方案,希望為患者扭轉局面。

骨科專科醫生先選擇利用微創方式,為其切除大部分脊椎腫瘤,並進行脊髓神經減壓(Decompression)、脊椎固定手術(Stabilization),手術過程順利,周先生數天後便能下床走路、出院,助他避過了可能出現癱瘓的危機,也可以及早展開其他治療。

新一代放療 SBRT快狠準

接下來,作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我選擇安排周先生接受近年引入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簡稱SBRT)。傳統放射治療只能於一至兩個角度照射患處,而且準確度不太理想,故只能調低劑量,以減低對附近正常組織的損害;直至SBRT出現,透過清晰的影像導航技術,令照射誤差僅約一至兩毫米,而且透過多角度的立體定位放射,醫生可以將放射劑量大幅提升,從而「快、狠、準」地對付腫瘤,而避免傷及附近重要的脊椎神經,減低日後出現後遺症的風險。

有別於傳統放射治療須要進行數十次之多,SBRT單次發射的劑量提高,因此周先生只須接受3次、每次一小時的治療,其病情已明顯改善,且暫未見不良反應。

至於源頭的肺部腫瘤,則要依靠心胸外科專科醫生切除。手術後,其癌指數大幅下降,正電子掃描結果亦未見其他轉移,只剩下脊椎位置有微量癌細胞,這時候以藥物作全身性治療,避免「死灰復燃」便相當重要。

術後腫瘤化驗結果顯示,患者所患的屬於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但基因檢查顯示,沒有出現本港常見的EGFR或ALK等基因突變,故標靶藥物並不適用,而且腫瘤的PD1反應只有約1%,單用免疫治療的話,相信亦不甚理想。

跟周先生商量後,我決定安排他接受最新的「免疫治療+化療」組合治療,針對性「喚醒」人體免疫系統,再結合化療,破壞癌細胞,以提升成效。在4次療程後,其癌指數跌至僅3.2,接近正常水平,令人非常鼓舞。在未來,他將繼續接受「免疫治療+化療」作維持治療(Maintenance therapy),但減少了其中一種化療藥物,以進一步減低副作用。

「醫生,這半年來,我們兩公婆就像坐過山車一樣,人人都說肺癌是頭號殺手,那時得悉是晚期肺癌,加上幾乎癱瘓了,我已打定輸數⋯⋯怎想到整個醫療團隊陪着我們一關一關走過來,令我很快回復活動能力,還可以繼續工作,最近我還開始打坐、做運動,心情也好多了⋯⋯」周先生說。

學會慢下來 人生再出發

「這次的經歷令他學會慢下來,家人也多了時間相處,我們正計劃到外地旅行及工作,希望疫情過後便能出發!」周太開心地說。

像周先生般的生命鬥士,再一次提醒我們,晚期癌症雖然可怕,但隨着抗癌治療接連推陳出新,再加上「跨專科合作」的應用愈趨成熟,要擊倒癌魔、重拾生活,或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撰文:潘明駿醫生_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