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藏凶兆? 拆解三大「眼眉跳」成因
眼皮跳,又稱「眼眉跳」,在中國文化中有預測吉凶先兆的說法。然而,「眼眉跳」真正成因和表徵可能更為複雜。
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面部肌肉抒發情感和表達自我。面部肌肉由第七條腦神經(顏面神經)控制。如果面部肌肉出現痙攣,它可以表現為眼瞼、面頰、嘴角等身體部位在不由自主地跳動。「眼眉跳」主要分為三類:1.眼瞼抽搐(Eyelid Myokymia)、2.良性原發性眼瞼痙攣(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 BEB)和3.半面痙攣(Hemifacial Spasm, HFS)。以下,我們將探討「眼眉跳」,並講解其成因和治療方法,讓你不再為眼部跳動而焦慮。
何謂眼瞼抽搐?眼瞼抽搐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導致面部肌肉不自主顫動,進而影響眼輪匝肌。一般而言,它只影響單側眼睛,而下眼瞼比上眼瞼更常受影響。這些抽搐可維持數秒至數小時,但通常會自發停止。由於眼瞼抽搐是一種良性病症,演變成其他面部抽搐或神經疾病的機會不大。幾乎所有人都曾經歷眼瞼抽搐,但此現象多見於女性和健康的年輕人群,並可以因疲勞、焦慮、壓力大、攝取過多咖啡因及吸煙引起。由於眼瞼抽搐不定時發作及輕微症狀,大部分病人都不需要藥物治療。治療重點在於調節生活方式:減少壓力、確保充足休息,並避免攝取大量咖啡因和吸煙。眼瞼抽搐雖然普遍,但如果抽搐持續超過數星期、影響眼瞼外的部位(如眼眉、臉頰、嘴角),或導致眼瞼持續閉合或下垂,則應考慮轉介眼科或腦內科醫生進行評估。
良性眼瞼痙攣
良性原發性眼瞼痙攣(BEB)是指雙側眼瞼肌肉出現重複抽搐現象,常見於50至70歲女性,並有二至三成患者有家族病史。患者症狀可由輕微的雙眼抽搐,演變成頻密且劇烈的痙攣,導致眼瞼緊閉、無法打開眼睛。原發性眼瞼痙攣成因尚不明確,而繼發性眼瞼痙攣則可能與面部創傷、嚴重乾眼、瞼板腺功能障礙(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壓力大、畏光、柏金遜病等因素有關。
繼發性BEB的治療可因應個別原因進行針對性治療,例如滋潤眼藥水可幫助減少乾眼症;使用嬰兒洗髮露清潔眼瞼則有助減輕板瞼炎;而防紫外線太陽眼鏡亦能有效紓緩畏光。如BEB症狀較嚴重,可考慮注射肉毒桿菌。請注意,此疫苗注射應由持牌醫生進行,起效時間為2至3天,最佳效果在7至10天內達到。高達九成病人對此治療都有良好反應,但由於新陳代謝,肉毒桿菌的效果大約在2至3個月後便需要重複注射。每次注射時需注意或帶來的副作用,包括瘀腫、眼瞼下垂、眼瞼外翻、眼瞼閉合不全、角膜外露及出現斜視或重影。這些副作用一般於藥效過後均有所改善。對於非常嚴重的病例,眼輪匝肌切除術(Orbicularis Myectomy)亦是一個選擇。
細談半面痙攣
半面痙攣(HFS)是指單側眼輪匝肌及面部表情肌的間歇不自主抽搐,是「眼眉跳」之中影響面部肌肉範圍最大的一種。罕有地,少於5%病人可能同時兩側都受HFS影響。半面痙攣並不常見,全球普查顯示女性受疾病影響的機會是男性的兩倍(註——14.5/100,000 vs 7.4/100,000),最常於40至60歲發病,而亞洲人亦比白種人更易患病。由於部分病人病發與其顏面神經(第七條腦神經)有異常的刺激有關,醫生可能建議進行腦部磁力共振影像,以排除壓迫顏面神經的因素,例如異常血管。此外,其他潛在原因還包括腮腺或小腦腫瘤、中風、中耳炎、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以及曾患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等。
HFS的第一線治療方法是注射肉毒桿菌,約九成患者因此獲得改善,而且副作用相對較少。如經掃描確診有異常血管刺激顏面神經,患者可轉介至腦外科醫生接受血管減壓手術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透過手術把顏面神經與異常血管分離。手術成功率雖於文獻上高達九成,但患者仍須仔細跟醫生評估手術風險,如短暫或永久面癱、聽覺受損、症狀復發和腦脊液滲漏等等。對於較為輕微和早期的HFS,亦可考慮使用口服抗痙攣藥物。
反映身體狀況
總結來說,「眼眉跳」可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後果可大可小,最嚴重情況更可導致患者眼睛緊閉,甚至功能性失明,對病人和環境(尤其於駕駛和操作重型機械時)造成危險和不便。
清晰了解症狀,並且及早尋求專業治療能有效改善病徵,使到患者生活復常。
註: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26108/
撰文:包振基醫生、陳嘉媛醫生_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拆解「眼眉跳」成因,眼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