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結構分類
中醫將人體中的器官,分為「五臟六腑」。古書中的「臟」與「腑」,用字是「藏」和「府」。所謂「藏」,乃指斂容收藏,「積精稟氣也」。至於「府」,則是因應五藏而存,故說:「府者,謂五藏宮府也。」
具體上,「五臟六腑」包括些什麼?根據東漢漢章帝大約「建初」(公元79年)時期的官方欽定經典《白虎通義》:「五藏者何也?謂肝、心、肺、腎、脾也……六府者,何謂也?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也。」這裏面的「臟」和絕大多數的「腑」,都是具個別功能的一些「器」,各有其獨特形象,可以輕易地辨別出來。正如我們在一部汽車中,可以識辨出車門、引擎、排氣管等。
此外,也有一個「腑」屬多個「分處不同部位」組織的統稱。它有專一類的功能。中醫稱之為「三焦」。再以汽車為例,那好比其中的「傳動系統」。三焦概括地涵蓋了皮下、肌間的紋理。中醫視三焦為血氣、津液及所有分泌物在五臟六腑中運行的通道。但三焦並不可以與血液循環系統相提並論,主要因為它(有異於後者)沒有一個密封的、設有管道的整套裝置。三焦亦沒有明確位置,只是粗略地分屬三個部分,是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位於橫膈膜以上的部分,包括心、肺。中焦位於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包括肝、膽、脾、胃。下焦位於肚臍以下,包括腎、小腸、大腸及膀胱。「上焦」主要功能是將身體(從外界所取得)的養份「宣發」(散播)開去,如霧氣般瀰漫全身;「中焦」主理分解和消化;「下焦」做的是排泄任務。
相比較,現代「中醫學以外」的醫學理念是,人體中的器官超逾百個,各隸屬多個「系統」。又因為尚未有一個有關「器官」標準定義的共識,對於哪些組織可以分別成為「器官」這問題,還有爭議。西醫從「功能」作出發點,將一些器官組織統而言之,稱之為「系統」。至於所謂「器官」,有(例如)皮膚的皮下組織,肌肉的韌帶,中樞神經的大腦,周邊神經的脊神經,骨骼的骨架,呼吸系統的咽喉、氣管,消化系統的胃、腸、肝、膽、胰,泌尿系統的腎、膀胱,生殖系統的卵巢、睾丸,循環管系統的心臟,淋巴系統的脾、胸腺,內分泌系統的松果體、甲狀腺、腎上腺,以至五官中的眼、耳、舌等。由此可見,系統中各器官施展的功能,其難度和幅度可以相差很大;有些器官甚至可說只是身體中頗微細的零組件而已。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