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憂慮自身健康 「疑病症」患者「鬱到病」

陳仲謀醫生 | 2025-03-18

香港人平均壽命已連續數年名列世界前茅,這當然得力於公私營醫療機構的高水準服務,也應歸功於市民用心管理個人的身體健康。長命與否是上天的恩賜,但歷來都會有人「壽星公吊頸嫌命長」!總言之,如果身體沒有重大毛病,絕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愈長命愈好。相反,如果頑疾纏身,苟延殘喘,不單本人承受長期煎熬,還會拖累家人和照顧者,並虛耗珍貴公帑。

還有一種無病的人士,經常認為自己有病,反覆檢驗無事後,亦不能解除疑惑。這些「疑病症」人士有一共同點,就是絕少尋求精神科醫生協助。

本港65歲以上長者佔人口比例穩步上升,推算在2039年增加至250萬,即接近三分一人可使用「樂悠卡」。據說,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在「銀髮一族」手中,他們為了保持身心健康,盡情地安享晚年,絕對願意花錢在保健治病方面。

由於醫療科技和藥物發展一日千里,以前很多所謂「絕症」,現在已有新藥醫治,最少也可紓緩病人痛苦,大幅延長他們的壽命。商業市場趁着這個趨勢,紛紛推出林林總總的保健產品,宣稱可以「有病醫病,無病健體」;各大體檢中心亦包銷琳琅滿目的「檢測套餐」,供顧客挑選。免費報紙和電視台的廣告充斥,可見保健潮流風起雲湧,加上3年的世紀疫症引起的後遺症,使人更加注重健康,認同「治未病」的重要性。定時檢驗身體以便病向淺中醫當然正確,但有人因個別問題,不斷追查自己全身有沒有疾病,以致影響日常工作及加重身邊人的壓力,就應該尋求有關專業人士協助。

三大病症

上述過分擔心身體健康,想要重複檢查,誓要找出病灶,使自己終日惶恐不安的人,可能患上了一種焦慮症,業界稱之為「疑病症或疾病焦慮症」(Hypochondriasis)。病人覺得身體有某種疾病,向多位醫生求診,結果同樣都是「全無問題」,但他們始終不能打消顧慮。「疑病症」和「疾病恐懼症」及「疾病妄想症」有相似之處,三者均屬於擔心或覺得身體有毛病,但程度有差別。本文集中討論前者,至於後兩者,待有機會再談。

「疑病症」隨着時間衍生不同發病率。香港經歷2003年的SARS和2019年的COVID-19,非正式臨床數據顯示,此症的數字是上升了:無病的人經常認為自己有病,反覆檢驗無事,亦不能使他們解除疑惑。這些人有一共同特點,就是絕少尋求精神科醫生協助,例如胃部不適,便去看腸胃科醫生;照了胃鏡,沒有幽門螺旋桿菌、瘜肉全無、不見胃酸倒流,但他們還好像心有不甘,要繼續找其他相關醫生檢查;好像買東面一樣,不惜費力去「貨比三家」,卻最終也拿不到心頭好。如果他們冥頑不靈,堅持己見,將會弄到焦慮感覺惡化,萌生難於治理的負面情緒和心態;構成財政負擔,減低工作效率,增加人際關係摩擦。

「疑病症」隨着時間衍生不同發病率。這種「鬱到病」狀況下,例如胃部不適,便去看腸胃科醫生,卻絕少向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

「疑病症」最令人困擾的是,病人竟然希望檢驗能證實自己有病,醫生可以順藤摸瓜,針對病情對症下藥。這種情況看來不合邏輯,但其中道理不難了解,就是病人心理上覺得身體總是不舒服,大大削弱他們對生活的興趣。如果驗出身體有具體毛病,便有希望透過藥物去消除長年累月的痛苦。一般人經過瘟疫的洗禮,當然會對身體出現異常,有較強烈的敏感度,及更有動力去接受體檢;知道身體無礙,便會如釋重負。港人近年對保持健康意識逐漸提高,定期驗身成為一種恒常活動,這是值得推廣;但過猶不及,得出的效果多數是事與願違,尤其是使內心壓力持續積累。

杯弓蛇影

「疑病症」日趨流行可能和資訊泛濫有直接關係。隨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化,普羅大眾不費吹灰之力,便可以在各大傳訊平台,看到以前在專業論文才可獲得的深奧知識。相信不少港人每天都會花去不少時間瀏覽網上資訊,特別是和身體健康有關的最新醫學研究,例如:頭痛這個日常痛症,可追溯到身體各大器官的毛病。網上資訊汗牛充棟,連專家也不能完全掌握;若有人不自量力,尋根究柢,一定徒勞無功,弄得自己忐忑不安。這些知識或會掛一漏萬,未夠全面,甚至自相矛盾;讀者多會「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產生不少誤解,最不幸是錯誤地「對號入座」,杯弓蛇影;使商家趁機生產五花八門的「保健醫藥產品」,推波助瀾,牟取暴利。

唯今解決的辦法是醫學界通力合作,向市民灌輸正確訊息;如果發現病人出現「疑病症」,便應該輔導他們接受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的適當治療。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疑病症者可鬱到病,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