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鹼值

顧小培 | 2020-09-09

所謂「化學」(chemistry),顧名思義,也就是「變化的學問」之意。這一門學科研究的對象是地球上所有的物質;而組成這些物質的東西,基本上只有一百多種,我們稱之為「元素」。化學研究的範疇,牽涉到各式各樣物質的個別性質、結構、相互之間的關係,以至彼此組合與分離帶來的變化,後者是為「化學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物,往往有量度的需要,例如要知道有多長、有多重。於是社會中發展出劃一的一套「度量衡」制度,大家公認及使用。在科學研究中,這個做法更是不可或缺,因為在很大程度上,科研建基於精準的量度。科學家在自然界可找到特殊的數值關係,例如圓周與半徑的比率、勾股定理等,甚至能設計出一些更抽象的計算方法,例如微積分。但在探索某些特性和規律之時,上述者每每不敷應用,須特別建立一套專門專用的準繩,將虛無空泛的現象狀況,牢牢地扣住,用以作資訊的傳承,以至進一步的探究。

化學分析時經常考究的「酸鹼值」,亦稱pH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照字面解釋,這裏面涉及的,乃是衡量一些溶液「酸鹼程度」的標準。若以化學的術語闡述,憑這個數值能得知的是,溶液中有關氫元素所產生離子的活躍標度。「酸」的一般定義是指有關物質在經化學變化產生電離時,會有氫離子(H+)的釋出。至於「鹼」,則會帶來氫氧離子(OH-)的產生。

可以這樣解釋。在一般情況下,純水的pH值為7,屬中性。若一個溶液的pH小於7,我們說它呈酸性;當pH大於7的時候,我們說這溶液呈鹼性。兩者皆以正比例上升。所以,pH值愈小的溶液,酸性愈強;pH愈大,其鹼性也就愈高。

從探究出來的pH值,可以衡量溶液在「酸鹼性」方面的標度。然則為什麼會有「找出pH值」的實際需要?因為在很多方面,我們往往須探究及控制溶液的酸鹼度。例如在醫學上,人體血液的pH通常在7.35至7.45之間。如果發覺有波動,往往可以推斷是病理現象。唾液的pH也可用於判斷病情。在化工的實際操作中,很多化學反應需要在特定的pH下進行,俾能得到最佳效果。又例如,在農業方面,個別植物有更適應酸性土壤或更適應鹼性土壤的習性。因此,若能控制土壤的pH,可以令種植的植物生長得更好。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