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文化

青斯 | 2021-10-30
從哈薩克族的叼羊習俗,可初步了解其文化,但要明白底蘊,必要透過長時間深入探討。(作者圖片)

醫療管理碩士課程有一門醫療機構文化的課,由我負責。有學生聽說有人在外國工作時,遇感冒通常都請病假;但服務醫管局後,同樣情況下卻堅持上班,還解釋病房缺醫生,病人每天要醫生照顧,不想請病假。學生問我怎解讀,是人手真的那麼緊絀,令病假變奢侈品,還是醫生生病應堅持上班?

這有趣的問題具爭議性。先不要矮化人手短缺的影響,但亦同時要考慮文化的染缸效應,習染當地做法。回顧自己過往經歷,生病仍繼續上班嗎?答案是肯定的,記憶中只有一次因背痛太厲害,站直起來也有困難,只得回家臥地,才勉強減低疼痛程度!有時周五晚開始鼻塞喉嚨痛,就盡量利用周六日睡在床,好讓周一有精神上班。有次因上呼吸道感染弄至急性鼻竇炎,有耳鼻喉科醫生也認真地對我說應回家休息,免在工作間散播病菌。不要說生病,就算清晨掛8號或以上風球,也是一早回醫院。但別人或別的專科也會這樣做嗎?

麻醉科比較關注醫生的身心狀態對病人福祉的影響,所以在其他專科未限制醫生最長連續工作時數時,就帶頭定下16小時這規限。當年這做法引起很多爭議。當然也有麻醉科醫生因傷風感冒告病假的,不過仍有不少醫生有着與我相同想法,覺得醫生就該有這責任感和本領,就算生小病,只要覺得仍有能力處理好自己工作,就會回院工作,省得找別人去替自己完成工作。實習醫生那年的艱苦訓練,不就把醫生打造成銅皮鐵骨嗎?

並非超人

醫生的文化是極有趣的課題。醫生乃絕頂聰明者,當中不乏完美主義者。在成為專科醫生歷程中,身經百戰,才能在病人及醫療團隊面前盡顯自信,什麼都通曉,鞏固病人、家屬及團隊的信任。自信程度屬合適還是過度,當下未必容易定斷,但醫生最重要予人有責任感和精通醫術的感覺。在專業自主概念下,決定都由自己做,由自己負責。例如早年在手術室時,護士替病人輸血前就要兩名護士去核對,但麻醉科醫生卻不用。

以前沒有足夠醫生時,醫生要肩負很多工作,超時工作十分正常,漸也形成常規。在這情況下醫生往往被看成是英雄、超能力者,不會和不可能倒下,更不容和不會失敗犯錯。然而人誰無過?這期望做不到時,醫生又會自責。病倒的、犯錯的都是弱者,難以接受。醫療事故被看成是個人失敗或榮辱,對建立病人安全文化構成重大挑戰!

醫療文化近年成為研究課題,亦希望找出改變行為的竅門,令醫療質素能再有巨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