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王建芳醫生 | 2025-05-08

近日有病人因針灸感染食肉菌,最後導致截肢,引起社會關注。針灸是否存在很高的感染風險呢?

針灸的操作方法是使用微細的金屬針,經皮膚刺入刺激特定穴位,配合捻轉提插等手法,加上通電、艾灸等增強,達致治療效果。過往不少感染的個案,都和重複使用針灸針有關。由於針刺深入皮膚有機會接觸軟組織、關節甚至血液,若消毒不徹底,細菌或病毒就有機會通過受污染的針具傳播,包括分枝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葡萄球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甚至愛滋病毒。現時大多數診所或醫療機構已改用一次性無菌針具,用完即棄,大幅減低因針具消毒不徹底而引致感染的風險。

其次,進行針灸處所的衞生條件、施針前皮膚的處理亦很重要。施針位置應使用酒精消毒皮膚,減低細菌經皮膚針刺入體內的機。過往就有記錄,針灸後出現肌肉膿瘡、感染性關節炎、骨髓炎、腹膜炎或敗血症,壞死性筋膜炎亦曾發生過;大部分都是個別案例,而非大型爆發。

選擇有牌照的醫療機構和合資格專業人士,是避免針灸後感染的關鍵。

選擇有牌照的醫療機構和合資格專業人士,是避免針灸後感染的關鍵。合法中醫診所會遵守針灸守則,使用無菌針具,並在施針前徹底消毒皮膚。市民在接受針灸前,可先觀察診所環境是否整潔、主動詢問針具是否為一次性使用;施針時,留意針灸位置有否先行消毒再落針;治療後,應留意施針部位有否出現紅腫、疼痛,甚至發燒等症狀。如身體狀況屬於免疫力低人士,接受針灸時更應額外小心,當出現任何身體狀況,應立即就醫,並向醫護提出曾接受針灸治療。

針灸是流傳已久的中醫療法,雖然可能帶來感染風險;實際上,在現代醫療規範下,只要遵守正確程序,發生感染的機率非常低,市民毋須過分擔憂。

作者為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接受針灸前需留意事項,醫生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