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保險比較6大重點 普通科、專科、牙科、中醫、物理治療都包!

無公司醫療保險,傷風感冒要自費去私家門診就醫,診金動輒數百元。而門診保險就可以幫到你降低醫療開支!門診保險不止包一般的普通科、專科及中醫門診,部分門診保險更會包牙科服務、疫苗補助、健康檢查、跌打或物理治療等。門診保險比較除了價錢,還有什麼比較重點需要注意呢?為你拆解門診保險的6大選購重點,助你投保最適合你的門診保險!
什麼是門診保險?為何你需要門診保險?丨門診保險比較丨投保與續保年齡限制丨自付費與保費平衡
醫療網絡規模與彈性丨索償限制與理賠條件丨附加保障(如牙科、跌打、物理治療)丨保費價錢與長遠負擔
門診保險不保事項丨門診保險 vs. 自願醫保丨門診保險常見問題(FAQ)
閱讀更多:
醫健通懶人包|一文了解醫健通功能、註冊方法、與HA Go分別
牙科診所丨公私營牙科、公務員牙科診所、牙科街症名單及收費
什麼是門診保險?為何你需要門診保險?
門診保險是一種專為日常門診需求而設的醫療保障計劃,涵蓋普通科醫生診症、專科醫生會診、處方藥物,甚至物理治療和中醫療程等服務。這類保險特別適合未能受惠於公司醫療計劃的人士,例如自由職業者、學生、家庭主婦或退休人士。
在香港,醫療通脹(即醫療服務和藥物費用持續上升)加重市民日常開支的負擔,即使是一次普通感冒求診,也可能帶來不小的開支。如果沒有適當的醫療保險,醫療通脹在長期累積下來的門診費用可能對財務構成壓力。因此,投保門診保險能有效分擔這部分費用,避免小病積累成長期負擔。
此外,部分高端門診保險計劃還提供額外的健康管理服務,如定期身體檢查、疫苗接種補助,甚至心理諮詢,讓投保人獲得更全面的健康保障。
門診保險比較:6大選購重點
門診保險的選擇繁多,各大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障範圍、收費標準和條款均有所不同。因此,在購買門診保險前應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深入的門診保險比較,以確保選擇最符合自身需求的計劃。
門診保險比較重點丨1. 投保與續保年齡限制
不同保險公司的門診保險投保年齡範圍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最低投保年齡可低至出生後十五日,而最高投保年齡則通常在60至65歲之間。然而,續保年齡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部分門診保險允許終身續保,而部分則設有年齡上限,例如75歲或80歲。對於年長人士而言,選擇一款可長期續保的計劃尤為重要,以免年齡增長後失去醫療保障。
門診保險比較重點丨2. 自付費與保費平衡
門診保險的保費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自付費」的設計對費用結構影響較大。某些門診保險要求受保人每次診症支付固定金額,約$50至$100,超出部分由保險公司支付。而另一些門診保險則提供「零自付費」選項,但保費相對較高。
選擇門診保險時,應根據個人就診頻率和預算來決定是否選擇較低自付費但較高保費的方案,還是選擇較低保費但每次診症需支付部分費用的門診保險。
門診保險比較重點丨3. 醫療網絡規模與彈性
許多門診保險計劃會提供「網絡醫生」系統,即投保人只能在保險公司的醫療網絡內就診,費用才可獲得保障。然而,醫療網絡的規模可能影響投保人的便利性,特別是若投保人已有固定診所或家庭醫生,應確認該診所是否在保險網絡內。此外,部分門診保險允許投保人在非網絡診所就診後申請報銷,但報銷比例通常較低,需特別留意相關條款。
門診保險比較重點丨4. 索償限制與理賠條件
不同門診保險對門診次數的限制各不相同,有些門診保險每年允許的診症次數有限,例如20次或30次,而另一些門診保險則沒有特定限制。此外,部分門診保險可能會對某些醫療服務(如中醫或專科診症)設定特定次數上限。例如,每年最多可接受10次中醫診症或5次專科醫生診症等。因此,選擇門診保險前應詳細閱讀索償條款,確保門診保險的限制不會影響自身的就醫需求。
門診保險比較重點丨5. 附加保障(如牙科、跌打、物理治療)
門診保險除了基本的門診診症保障外,部分保險公司還提供額外的附加保障,例如牙科服務、疫苗補助、健康檢查、跌打或物理治療等。這些門診保險的額外保障可能對特定人士特別有價值,例如經常需要物理治療的運動愛好者或有牙科需求的投保人。購買門診保險時,應根據個人需求評估這些額外保障是否值得支付較高的保費。
門診保險比較重點丨6. 保費價錢與長遠負擔
門診保險的保費根據年齡、保障範圍及是否有自付費等因素而異。年齡越大,保費通常越高,因此在選擇門診保險時,應考慮長遠的保費負擔,避免隨年齡增長而無法負擔高昂的續保費用。此外,有些門診保險允許受保人在不同人生階段靈活調整保障內容,例如年輕時選擇較便宜的基礎計劃,年長後再升級至較高保障的方案,這對於長期規劃醫療開支有一定幫助。
門診保險不保事項
門診保險與住院醫保類似通常不涵蓋已有疾病(pre-existing conditions),即在投保前已經確診的健康問題,如先天性畸形或病患。另外美容治療、定期身體檢查、分娩及相關費用(產科病房、節育或受精手術)、自我傷害、濫用藥物、義肢及特殊治療(醫治精神錯亂或康復休養)等都可能屬門診保險不保事項,投保人在購買門診保險前,請細閱醫療保單的細則,以保障自身權益。
門診保險 vs. 自願醫保:哪個更值得買?
許多人會將門診保險與自願醫保混為一談,但兩者的保障範圍其實大不相同。自願醫保主要針對住院及手術費用,而門診醫保則涵蓋日常門診開支。若預算有限,應優先考慮住院醫保,因為住院及手術費用較門診開支更難以承擔。然而,若經常需要門診服務,如慢性病患者或有小孩的家庭,門診醫保則可為日常醫療費用提供更直接的補助。因此,最佳的策略可能是結合門診保險與自願醫保,確保涵蓋所有主要醫療開支。
閱讀更多:
醫健通懶人包|一文了解醫健通功能、註冊方法、與HA Go分別
牙科診所丨公私營牙科、公務員牙科診所、牙科街症名單及收費
門診保險常見問題(FAQ)
許多人對門診保險仍有疑問,以下是一些常見問題的解答:
門診保險邊間好?門診保險比較重點是什麼?
現時市面上有不少門診保險可供選購,建議在選購門診保險前,考慮6大門診保險比較重點:投保與續保年齡限制、自付費與保費平衡、醫療網絡規模與彈性、索償限制與理賠條件、附加保障及保費價錢與長遠負擔,以選擇最適合你的門診保險。
使用門診保險時,看門診可以申請保險嗎?
門診保險是一種專為日常門診需求而設的醫療保障計劃,涵蓋普通科醫生診症、專科醫生會診、處方藥物,甚至物理治療和中醫療程等服務。不過有些門診保險每年允許的診症次數有限,而另一些門診保險則沒有特定限制,因此購買門診保險前應詳細閱讀索償條款,確保該門診保險的限制不會影響自身的就醫需求。
有MPF強積金醫療保障的話,還需要門診保險嗎?
強積金醫療保障通常僅適用於特定情況,例如重病或住院,對於日常門診開支的覆蓋有限。因此,若希望獲得更全面的醫療保障,仍應考慮購買額外的門診保險。
Blue 「WeMedi門診保」可以全年無限次以優惠價錢睇醫生!計劃涵蓋8大門診:普通科門診、專科門診、物理治療、中醫、跌打、針灸治療,脊醫及牙科服務,超過800個指定醫生遍佈港九新界任你睇!用優惠碼「HKEJM1」投保首年保費HK$488,仲送HK$200超市禮券,每次睇醫生都慳到錢,亦無索償手續! 👉立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