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步走

小時候學校設有周會,所有學生聚集一堂,聽校長以至訓導主任等「領導」訓話;有時也會邀請外來嘉賓演講。主題一般都跳出課程框框,每每是廣泛的,有關品德學業方面的大道理。
有道是,學校乃社會縮影,此言不虛。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香港第六屆政府就職,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一段「重要講話」;之後就出現了「周會」式的場合。全國政協副主席、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主持了專題研討會,再一次將習近平說話的要點作深入透徹的闡述,其中包括所謂「四點希望」。
夏寶龍說:「主席提出的『四點希望』,根植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為香港實現長治久安和長期繁榮穩定,提供了行動指南。」這種語法始自內地,近年已成為一種僵化了的模式,切合(可說是)現今流行的典型「八股」體裁。
若有話要說,平鋪直敍地說出來可也。例如,只須指出,習近平提出了一些具體和原則性的「處事方針」,再而列舉之,不就表達清楚了嗎?何必將其「要點化」,稱之為「四點希望」,像是華國鋒的「兩個凡是」、江澤民的「三個代表」。
然則何謂「四點希望」?仔細看來,不免是老生常談:第一,政府須「有為」;第二,把握中央支持;第三,回應民眾期盼;第四,和諧穩定進步。這四點中,可能最後一點的一段話比較切合時弊。他說:「習近平主席對香港(也包括澳門)青年寄予厚望,始終把港澳青年成長成才放在心上。希望全社會關心關愛青年人,勉勵每一個港澳青年都投身到建設美好家園的行列中來,用火熱的青春書寫精采的人生。」囑年輕人朝氣蓬勃,奮發圖強;強調的是「投身建設,書寫人生」,換言之,付諸實質的行動。
這比較西方一直以來提倡的「夢想」可踏實多了。夢想須有正確方向,否則是「妄想」;更須勉力進取,才可得之。另一方面,西方鼓吹自由和人權。夢想若加以人權,可以成為「我要」,像是全世界都欠了他的。我說的所謂「踏實」,則是腳踏實地,切實地去實行,而不是空談理想。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