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情緒病患者 靠溝通打開內心世界 專家籲正視用藥治療抑鬱症

在香港如此繁忙的都市,抑鬱症變得並不罕見。據醫管局的資料顯示,本港約有30萬名抑鬱症患者,情況十分普遍。精神科專科醫生黃穎勤表示,治療抑鬱症的方法有很多種,但當中最重要的是聆聽與陪伴,與患者多點溝通與傾談,了解他們的需要,才能製訂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社會愈來愈文明進步,對於抑鬱症的負面標籤也逐漸解除,但普羅大眾對此症仍未完全了解,或許會以為心情低落就是患上抑鬱症,又或是認為想法悲觀的人才會抑鬱,黃醫生指出以上說法並非完全錯誤,「不過每個人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經歷重大事故如家人離世等,情緒難免會轉差,但如果長時間一直無法好轉,醫學上我們稱之為適應障礙,就有機會是患上抑鬱症;不過情緒低落只是抑鬱症初期症狀,患者之後或會出現負面思想,對原來喜好的事情變得不感興趣,以及會令人失去動力,嚴重的可能會寢食難安,甚至出現輕生念頭。」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穎勤
因此建議相關症狀如果持續兩星期以上,或是影響日常生活,令到患者無法學習或工作,要向專業人士求助,盡快找出病因作出根治。黃醫生表示,「病因離不開先天及後天因素,如果直系家屬成員或家族史中有人曾患抑鬱症,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高,不過並非有先天遺傳,就代表百分百會患上抑鬱,還要看童年是否顛沛流離,或是父母及照顧者是否有情緒問題;至於後天的則取決於客觀環境,一般都是事業、學業、財政、感情、婚姻、健康等出現困難,承受壓力愈來愈大,因而觸發到他們出現負面情緒。」
噴鼻式藥物速治急症
由於抑鬱症是源於腦內傳遞物質失調,傳統做法是處方藥物來調節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傳遞物質,有時需要因應不同病人的情況,處方多於一款的抗抑鬱藥物,「不過口服藥物有一定限制,往往要服用兩星期以上才有效果,而且要確保病人每天依時用藥,中間停藥亦會有所影響。因此假如患者接受過多於兩款藥物、病情仍未改善的話,又或是出現明顯自殺傾向,情況突然急速轉差的,經過評估病人狀況後,或會考慮處方新型噴鼻式藥物。」
噴鼻劑的優勢在於針對谷氨酸系統,能更快速讓身體吸收,用藥後短時間內就能有效減低患者的負面情緒,而且毋須像口服藥每天服用,治療初期只需每星期使用兩次,其後穩定期可每兩星期一次,具體治療方案與療程需經醫生專業判斷。「研究指出同時使用噴鼻劑與口服抗抑鬱藥,能減低復發率7成,長遠對根治抑鬱症會有幫助。」
從心理因素出發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楊名殷博士
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同時考慮接受心理治療。臨床心理學家楊名殷博士指出,抑鬱症患者能透過傾談來進行評估及作出治療。「一個人的思想模式、行為模式、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是導致及維持抑鬱症的因素,臨床心理學家的責任就是拆解當中的原因,讓患者理解什麼地方出現問題而作出改變,助他遠離抑鬱症的漩渦。」
透過與患者傾談,不單讓他理解到自己問題所在,同時亦會訂立治療目標,並且讓患者能更貼近個人情緒,「目的是要提升處理情緒的能力,不要太易因事而出現恐慌或低落等情緒。情況好比一條橡筋,如果能增強它的彈性,就不會太易爆裂。」不過始終傾談是心理治療最重要的媒介,若然病人情況太差,無法集中到以言語為媒介的治療之上,還是要先由藥物入手,「我們跟精神科專科醫生要緊密合作,心理與藥物治療是相輔相乘的,有部分患者甚至穩定了心理後能夠減藥,關鍵是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黃醫生對此也深表認同,「最重要是要與病人建立互信關係,因此每次有患者前來求診,我都會親身出去邀請病人及照顧者,多點溝通及傾談,讓患者及家人同時能明白治療方案的內容及目的,才能令治療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