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婚姻與生育觀
香港及世界大部分已發展地區均長期面對生育率低下的挑戰,這無疑對社會結構和經濟影響深遠,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為探究港人生育的考慮及障礙,家計會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於本年5月合辦了「育與不欲:再思計劃生育」論壇。透過總結是此論壇內容,期望能夠集思廣益,思考如何面對此挑戰。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家計會榮譽顧問葉兆輝教授,在題為「香港人口變化及本港青年對婚姻與生育的看法」演講指出,本港青年人口比例及其婚育意願對整體出生率有重要影響。按統計處數據,1990至2020年代的30年,15至34歲年輕人口持續下跌,而未來結婚率和生育率下跌已為不可逆轉趨勢。
根據家計會2022年進行每五年一度全港性大型調查「青少年與性研究」(YSS),雖想結婚的年輕人比率回升,但大部分選擇先同居後結婚,而華人社會仍然傾向「婚內懷孕」,「先同居後結婚」趨勢令結婚和生育年齡不斷推遲的情況加劇。
現今年輕人重視個人自由,計劃將來不生育的比率上升。他們生育的主要障礙是「怕承擔教養孩子的責任」及「養孩子經濟負擔重」,幸而仍有約半數想生育及約三成尚未決定。香港樓價和物價均很高,工時長而工資低,居住空間狹小,想生育的年輕夫婦擔心不能給予孩子理想的照顧及成長環境而遲疑。葉教授表示,需要透過制定和推動有效和針對性的整全人口政策去應對,並締造更友善的育兒環境,才能鼓勵想生育及未決定的年輕人。
同時在遲婚和遲生育趨勢下,可預見面對生育困難、高齡懷孕及相關風險情況將愈普遍,因此有需要提醒夫婦及早計劃生育的重要性,並加強輔助生殖治療服務去支援有需要人士。
(育與不欲系列一)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
[信健康] 探討育與不欲規劃,兩性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