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之路

青斯 | 2025-07-21

兩周前小兒夥拍皇家音樂學院校友在大會堂小劇院開雙鋼琴演奏會,喜見全場滿座。曲目包括小兒至愛的作曲家巴哈,其校友的至愛蕭邦,和莫扎特等作家的雙鋼琴作品。說來慚愧,雖然小兒醉心古典音樂多年,但我並不太懂古典音樂,可說仍在學習聆聽。只知若聽不懂時,就放開自己,讓那琴音和旋律帶領思維,去感受其高低起伏,輕重快慢之序,勾畫出不同意境,帶出喜悅、憂傷、滄桑等情緒,就好像人生的故事和際遇一樣,只不過是元素出現的先後次序和組合有所不同,也正是這些分別,締造多種截然不同的故事!

音樂家之路絕不容易。沒有多少人能像勇奪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冠軍的沈靖韜一樣能夠錄音出碟,前景一片光明。要知很多這些大賽均有年齡限制,只容許年輕音樂家參與。因能夠成名的音樂家始終不多,令眾人對音樂家之路缺乏認識,或多或少把這條路羅曼蒂克化!其實當中沒有奧妙,縱然有音樂天份兼自幼開始培養,也要有興趣恒心去練琴才能成功!

補償心理

在我認識的醫療朋友圈中,不乏子女已就讀或正想讀音樂的。朋友們知道小兒是全職音樂家時,都想取經問當日決定讀音樂的情況。其實這也涉及傳統觀念:男的總要肩負養妻活兒責任。醫生作為父母可能比其他家長更保守,更希望子女能有安穩生活,偏偏音樂家之路相比其他專業就欠缺這份安穩。我相信其他父母聽到兒子要讀音樂時,都會與我們一樣經歷過懷疑的階段,亦會提意見讓子女參考,但那意見卻受父母的經歷和補償心理影響。我兒時生活艱苦,父母兒女成群,我算幸運能讀完預科考進醫學院。當年沒機會追求其他領域的成就,到培育子女時,就會盡量讓他們發展課外興趣,這才發掘出他們的音樂天份。

當日的考慮複雜,和平時代音樂家當然能有舒適安穩生活,但若發生戰亂又如何?這顯然是多慮。就算最終能遵從父母意願做專業人士,但終歸覺得若有所失,要走回頭路尋找音樂時,又是否兩頭不到岸,浪費青春呢?懷疑之後終要接受現實。其實做個普通音樂家,教琴之餘每年都開幾場演奏會,默默耕耘,也是對社會有貢獻!

如果真要比較,職業運動員之路相信比音樂家更不易走,因為黃金時段只有十多年,青春逝去前就要為人生下半場打算。行醫四十多年,望見醫生也有多種,包括渴望在退休後能找回自己的。選擇終身專業,只要是自己所好,人生就容易過得豐足了!

人生歷程如新疆奇景九曲十八彎一樣,曲折多變,亦多少反映在個人專業的路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