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相學狂熱者盜墓 海頓頭骨失蹤之謎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的第94號交響樂第二樂章,又名驚愕交響曲(The Surprise Symphony),一直有傳說樂曲中聲量的強烈對比,志在吵醒音樂廳中打瞌睡的貴族;無論傳聞是真是假,都不能否認海頓是古典音樂界的巨人;他和莫扎特、貝多芬亦師亦友的關係亦是佳話。
健康方面,海頓比較幸運,他不像貝多芬在世時一直受病魔煎熬,亦不像莫扎特英年早逝,活到77歲高齡才與世長辭;但是,悲劇卻在海頓埋葬後發生,他的頭顱經歷長達一個半世紀的離奇之旅。
海頓於1809年5月31日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去世,死因似乎沒什麼可疑:年老身體機能衰退,他在離世前8年完成《四季》這套清唱劇後,譜新曲已出現困難,因為他不良於行;後世許多科學家認為,海頓血管粥樣硬化影響腦部和心臟血管,引致中風和心衰竭。由於當時正值拿破崙軍佔領維也納,葬禮只簡單進行。
1815年滑鐵盧戰役落敗的拿破崙,流放至聖赫勒拿島;1820年,海頓生前的贊助人埃斯特哈齊家族繼承人尼古拉斯,決定把海頓的遺體移至他們家族的根據地艾森施塔特,在掘出骸骨時,卻意外發現海頓的頭骨被割下盜走,尼古拉斯雷霆大怒,馬上嚴查「行兇者」。
掘出遺體
海頓的頭骨去了哪裏呢?十九世紀初的歐洲,正流行顱相學,它由德國醫生弗朗茨加爾提出,其學生施普爾茨海姆推廣;他們的追隨者相信,大腦不同區域有不同功能,功能發達的地方會使頭骨對應位置隆起;反之,功能發展不好的區域,相對應的頭骨位置會凹陷;因此,通過量度和觸摸頭顱骨的凹凸位置,就可推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天賦。
埃斯特哈齊家族的前秘書羅森鮑姆和一名監獄官員彼得,原來是顱相學狂熱份子,深信作為音樂天才的海頓,其顱骨對學說有很大幫助,於是他們設法找人,於1809年6月某天掘出海頓的遺體,並割下他的頭顱。當時正值夏天,海頓的頭部已嚴重腐爛;屍體之所以會腐爛,和殘留在人體以及土壤裏的細菌有關:人體成為培養基,讓大量細菌在那裏繁殖,因此產生氣體、液化,發出難聞的氣味;而這都和大量的厭氧性細菌有關,厭氧性細菌在正常人體亦能找到,它們寄居在口腔、腸道及陰道內,一般並不構成威脅,但人死後免疫系統停止運作,各種身體上和環境存在的細菌無約束地大量繁殖,加上細胞死亡過程中釋放出酶,分解細胞結構,還有昆蟲滋生,這一切都導致腐化,是自然分解的過程。
羅森鮑姆面對已腐爛的海頓頭顱,嘔吐大作,仍不捨得放棄。彼得把頭骨清洗乾淨,用漂白水處理,再放在一個特製黑色木盒中,盒上裝飾着金色豎琴,成為他們的收藏品。尼古拉斯很快就查到羅森鮑姆和這宗頭顱骨失竊案有關,派人上門搜查,羅森鮑姆把頭骨藏在妻子床墊下,着她假裝生病來掩護,他們不願交出海頓的頭骨,更假以另一顆頭骨替代,讓尼古拉斯可以埋葬海頓。

物歸原主
羅森鮑姆去世後,海頓的頭骨幾經轉手,先後由多名醫生擁有。及後,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取得頭骨,並曾多次公開展示。埃斯特哈齊家族多年來試圖追回頭骨,1932年更在奧地利伯格基爾革教堂建了精美的石棺,放置海頓的遺骨,準備迎接他的頭骨歸位,但因法律糾紛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始終未能取回。直到1954年,頭骨終於「物歸原主」,送回奧地利。而那顆陪伴在海頓身邊超過一個世紀、不知來自誰人的替代品頭骨並未有拿走,而是和真的海頓頭骨一起,放在海頓陵墓內。因此,在伯格基爾革教堂的石棺裏有兩個頭骨。

顱相學隨着解剖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在十九世紀中被逐漸否定,但海頓頭顱骨的故事,成為了這段歷史的真實見證。
撰文 : 王建芳醫生_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音樂巨人頭骨失踪之謎,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