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樣走出大流行?

侯鈞翔醫生 | 2022-06-13
疫苗猶豫涉及「疫苗溝通」(Vaccine Communication),應跟疫苗研發同時進行,否則好不容易做了出來,大家不打也是白做。

本港第五波新冠疫情喘定之後,一直每天在過百的確診數字徘徊,近日數字似乎有所回升。病毒變種能確保愈變愈弱嗎?又或者長期需要維持固定恒常社交距離衞生措施,一旦出現疫情變化,反覆收緊?或依靠曾受感染者的抗體水平,建立群體保護?還是加強注射疫苗?數據顯示,已打第二針,佔87.7%人口;另有多過60%已接種第三劑疫苗。至於3至11歲兒童,已打第二針佔該組別人口56%。
保護院舍最重要的工具是打針,去年底有兩成家人反對住在院舍長者接種疫苗,更有逾三成就算經評估適合打針,仍反對接種。有官員表示,第五波疫情爆發,至今仍有一成家人反對院舍長者親人打針,安老院舍長者大多是80歲至超過100歲,不少生活不能自理,部分害怕接種疫苗會「影響身體」,預計院舍剩下仍未接種的長者及其家屬,無論政府怎麼鼓勵,他們也很難同意打針。
為什麼不打疫苗?全球健康威脅的十大陰霾,除了傳染疾病等致病因素外,還有一個類別,叫疫苗猶豫。
疫苗猶豫,即未有及時或拒絕接種疫苗,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個心態。這個心態令人得不到保護,從而致病。過往全世界長期都不太重視疫苗猶豫者。有人認為疫苗猶豫論者就是無知或是自私,但心理學家認為,抗拒疫苗的背後有許多複雜因素。對於打進身體裏可能會影響健康的疫苗,懷疑跟困惑的人普遍存在於各國。大約有10%的人是真的因為害怕打針而遲遲不願意接種。
疫苗猶豫涉及「疫苗溝通」(Vaccine Communication),應跟疫苗研發同時進行,否則好不容易做了出來,大家不打也是白做。針對不同族群的溝通方式包括隨時了解假資訊並適時澄清、跨越政治傾向、強調一致的消息、不要使用特定字眼挑起情緒、不要對疫苗設立不切實際的期待等。
作者為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疫苗溝通有助對抗疫情,醫生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