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蕁麻疹?

屈綺文醫生 | 2019-11-29
慢性蕁麻疹部分患者是因為受到物理性的刺激如冷、 熱、運動、陽光、震動、按壓皮膚或抓皮膚等誘發。

蕁麻疹,又稱「風疹」,或俗稱「風癩」,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皮膚病,大概一至兩成人一生之中至少病發過一次。病發時,皮膚會長起大小不一、紅紅而且十分痕癢的腫塊,搔抓過的地方亦會長出新的紅疹;大部分發病的過程都來去如風,一般紅疹會在24小時內消退,而且不留痕跡。不過,有部分急性蕁麻疹的患者會出現血管性水腫而引致眼腫、唇腫、氣管收窄、呼吸困難等,故此也有一定的危險性。

導致皮膚出現紅疹的原因,是因為皮膚上的肥大細胞(mast cell)和嗜鹼性球(basophil)受到刺激而釋出大量的組織胺,從而令到局部血管擴張,形成腫塊和痕癢。

分急性慢性兩大類

蕁麻疹大致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類: 急性蕁麻疹通常病發數周內會痊癒,而慢性則是指症狀反覆維持6星期或以上。急性蕁麻疹的發病原因普遍有跡可尋,多數是因為外在的刺激誘發,如藥物敏感、食物反應(如甲殼海鮮和堅果類食物屬高危)、蚊叮蟲咬或感染等,但事實上,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是找不出原因的。

至於慢性蕁麻疹就更難找出原因。部分患者是因為受到物理性的刺激,如冷、熱、運動、陽光、震動、按壓皮膚或抓皮膚等,令皮膚直接釋出組織胺;有些則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甲狀腺問題等引致身體製造一些針對肥大細胞的抗體,從而令它激活而釋出組織胺;也有一小部分病者是身體受到慢性感染或者對食物中的添加劑敏感所致。但可惜和急性蕁麻疹一樣,有大部分都是成因不明的。

若然能夠找出誘發慢性蕁麻疹的原因,固然可以治療和避免復發。但由於很多時病因都不能確定,故此,尤其是症狀持續和反覆的患者,應按照醫生指示,每天定時服用抗組織胺藥控制病情。

新一代藥副作用減

以往用於治療慢性蕁麻疹的傳統口服抗組織胺,一般都比較容易引起口眼乾澀、嗜睡、疲倦、集中力和注意力下降等情況,因此對於上班族、學生、駕駛者以及需要操作機器的患者來說,固然並不理想,因而影響他們用藥的依從性。

不過,現今醫生大多數都會處方新一代的抗組織胺,因為新一代抗組織胺藥物的副作用已大大減少而且有一定的安全性,因此大部分使用者都不會覺得疲倦或者影響日間的生活工作,有助提升他們對藥物的接受程度。

醫生在處方口服抗組織胺時,一般會使用單一種抗組織胺,若2至4周後病徵未有明顯改善,會考慮增加劑量,部分病人或會因為在服藥初期,覺得未見明顯藥效而不停轉藥,其實這種做法有機會影響藥效發揮,因此並不建議。假若高劑量抗組織胺藥物成效還是不彰,就可能需要使用其他藥物去調節免疫系統,如環孢素、生物製劑等。順帶一提,一般的外用藥膏如類固醇藥膏,對改善慢性蕁麻疹是無幫助的。

日常生活調節預防

部分家長遇上孩子蕁麻疹發作時,或會感到不知所措,除了讓他們服用醫生處方的抗組織胺藥之外,已不知還有什麼方法可讓因痕癢而煩躁不安的孩子稍為紓緩,深感愛莫能助。

其實,除了藥物治療外,預防和減輕蕁麻疹症狀還可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例如減少飲酒及進食辛辣刺激食物,選擇棉質鬆身衣服以減少刺激皮膚,在季節交替、溫濕度驟變的天氣下多塗潤膚霜避免皮膚乾燥,注意孩子指甲長度以減少抓癢弄傷皮膚的機會,當孩子覺得痕癢難忍時,可陪伴他們閱讀、看卡通、玩遊戲等從而轉移注意力,盡一切方法讓他暫時忘記身體痕癢。如果懷疑是食物或環境引起,不妨落實做好飲食及生活作息紀錄,方便每當發作時快速對比,找出誘發過敏的原因。

曾遇過不少個案,家長因為見到孩子服藥一段短時間後,仍未即時見到治療成效而感到氣餒和焦慮,擔心孩子的學業功課、日常作息必然深受影響,甚至無法過正常的社交生活。其實家長不必過分憂慮,反而應該調整心態,以免為自己和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心理負擔,以耐性和平常心面對蕁麻疹便可。

撰文 : 屈綺文醫生_皮膚科專科

 


[信健康] 捍衛肌膚非難事,護理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孩子患蕁麻疹,除了藥物治療,預防和減輕蕁麻疹症狀可從日常生活習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