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祈盼平安
冬至剛剛過去,今晚是一年一度的平安夜,聖誕節、新年和春節等普天同慶的日子幾乎在一個月內同時出現,給市民有連續不斷的慶祝機會。可是,今年香港發生的動亂已經超過6個月,到目前為止仍然未出現解決的曙光。2019的年底至2020的年初,港人肯定會有一個「不一樣的假期」,大家能平平安安度過就好了。
香港的夜景世界聞名,一向以來,各地的遊客紛紛慕名而至,希望欣賞「東方之珠」萬家燈火、巍峨璀璨的光影,尤其是一年將盡的時刻,大小商場、豪宅斗室、通衢陋巷都掛上燈飾,令人嘆為觀止。維港兩岸更色彩繽紛,襯托着煙花滙演,真正是美不勝收。
筆者是個「燈飾迷」,每年在這個時候都會駕車載着家人四出欣賞香港各處的燈飾,玩個不亦樂乎!
今年的燈飾顯然遠遜舊時,有些商場索性沒有節日布置裝飾,或是濫竽充數,聊備一格。大概是商家恐怕設備再遭受破壞,燈飾招徠的不是生意,而是慘不忍睹的損失,所以目前的節日氣氛大不如前,市民慶祝的心情自然無復熱烈,零售市道冷清,造成「骨牌效應」。
求助個案遽增
當局礙於人群聚集會有不測,宣布取消除夕夜倒數和迎接新年的煙花滙演,相信農曆年的相同節目和花車巡遊也難逃一劫。
以前市民都趁這些節日放假,盡情歡樂,不惜大破慳囊,瘋狂消費,希望釋放一年來沉重的工作壓力,並準備應付來年的新挑戰。現在大家面對一個「不一樣的假期」,如何是好呢?
根據2011年,政府委託本地兩間大學醫學院進行的「全港精神健康普查」,發現13.3%的市民患有「輕度精神病」(CM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今年6月中,港大的公共衞生學院發表每年度的調查報告,顯示港人患上抑鬱症的比率高達9.1%,有自殺風險的是4.6%,上述兩者都創歷史新高。該院院長梁卓偉醫生慨嘆,抑鬱症已經成為本土的「疫症」。
12月中,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宣稱醫管局設立的「24小時精神健康熱線」(這條熱線的設立源於1982年長沙灣元州邨﹝當時稱為元洲街邨﹞的安安幼稚園精神病人兇殺案,最初由政府精神科醫生接聽,後來轉為由精神科護士負責,主要處理諮詢和轉介事宜),最近3個月,每月求助個案超過3000多宗,比年初的平均約2000宗升幅超過50%。可見,市民患上精神病的機會迅速增加是不爭的事實,而本港近來的社會不安應該有火上加油的作用。
陳局長特別指出,有家長為了阻止子女上街示威,雙方互不退讓,在擔心之餘,惟有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有關當局面對「政事倥傯」,似乎未能掌握有效的策略,解決這個有關人命生死的重要課題,只能蕭規曹隨──繼續舉辦已開始了四分一世紀的「精神健康月」。今年的主題是「同享精神健康,由你開始」,期望市民由自身出發,關心自己的精神健康。的確,在這個問題上,市民自求多福勝於政府的幫助。
筆者在本專欄多次提出,公營精神健康服務有「四不一無」的弊病:
一、不足:是精神健康服務的團隊成員(醫生、護士、心理學家、個案經理和職業治療師)都供不應求。以醫生為例,醫生和病人的比例,按世衞(WHO)標準是1比1萬,而香港的比例仍然是1比2萬多,多年來裹足不前,距離及格標準尚差一倍。環顧目前的人口增長,相對於當局的應變措施(包括招攬海外專科醫生),大概會有每況愈下的趨勢,這個令人蒙羞的比例,不知到何年何月才得以扭轉?
季節性抑鬱症
二、不均:全港7個「聯網」各自為政,互不統屬,疊床架屋,浪費資源形成對700多萬市民有不公平的服務,亦使工作人員勞逸不均。
三、不準:公帑用於精神健康服務的比例,絕大部分應用在治療方面,相比康復和教育的資源極不對稱;前者是患者痊癒後能自食其力,減輕社會福利的負擔;後者是防患未然,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上述兩者都是對準目標投放資源,可謂事半功倍,尤其在預防方面。
四、不全:精神健康服務的完備需要社會其他界別的合作,例如房屋、福利、訓練和法律等支援,是一種多元化的運行模式,必須有統籌的機制才能順利操作,達成目標。
五、一無:現時香港沒有一個有權責的組織,透過諮詢所有持份者的意見來制訂精神健康服務的藍圖、程序與短、中、長期的目標,善用有限的資源,希望惠及更多的病人及其家屬。這類組織可稱之為「精神健康公署」(Mental Health Commission),權力範圍應該有如廉政公署之打擊貪污,早已在很多先進國家成立,證明是切實可行的。
筆者知道要解決這些問題並非朝夕之事。港人面對回歸以來最大的危機(SARS只猖獗了3個多月),要好好度過即將蒞臨的「不一樣的假期」,是否無計可施呢?我們可以參考別人的辦法去蕪存菁,找出自救之道。
原來歐美等西方國家,在聖誕的長假期中,很多人不但未能享受天倫之樂,還會遭受「季節性抑鬱症」(Seasonal Depression)的蹂躪。
8點應對辦法
據一項調查所得,約14%的美國人在聖誕新年假期會患上「冬天的憂鬱」(Winter Blues)。試想像外面冰天雪地,寸步難行,自己孤身一人,或和家人朋友不和,滋味會是如何?
筆者綜合專家意見,向各位提供在時勢轉變時(A time of change)的應對辦法:
1.暫時不要挑起沉重的擔子,應該做一些輕鬆的工作,以免精神繃緊。
2.不要借酒消愁,因為「酒入愁腸愁更愁」。
3.要有充足的睡眠,作息有序,切勿晨昏顛倒。
4.嘗試接受和體驗新事物,例如到訪你未去過的地方(旅行)或參與新玩意(潛水、滑雪、溜冰)。
5.多一些和家人朋友敍舊,盡量避免獨處一室,胡思亂想。
6.必須要做配合自己體質的運動,每日都要刺激大腦分泌足夠的多巴胺。
7.行事曆雖然未必要填得滿滿,但也要有適當的計劃來打發時間,不要無所事事。
8.避免以食物填滿精神的空虛,因為既不環保,又對身體有害。
最後,恭祝各位讀者聖誕新年平安快樂,願大家在「非常時期,隨機應變,自求多福」!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心理健康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