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行道

顧小培 | 2020-05-14

不論中外,每當有一些超乎現實世界的事物走出來,往往有採用到一類「比附」的手法:箇中形態的描寫,盡量向超然力量靠攏,可能是藉之以「借光」,也隱隱然像是標榜自己理所當然。試看《聖經》〈創世記〉第一章,上帝是怎麼樣造人的?作者老實不客氣地宣稱:「神說、我們要『照着我們的形像、按着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如果所述是真確無訛的話,我們大可以斷言,神的模樣,就是有身首四肢,眼耳口鼻。

另一個例子見於中國的《西遊記》。在一開首敍述孫悟空出世的過程中,說及「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曆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毬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老實說,所謂周天、政曆二十四氣、九宮八卦等,莫非人的創作。那塊仙石縱然數值吻合,也只屬「比附」而已。

中國古時的哲學思想沒有上述那般具體和數字化,但亦「比附」天地的狀況,創立自己作為「人」身在其中的地位。孔子作《易經》《繫辭傳》,開宗明義,正正就以天地開始述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孔孟提倡的仁義心性五倫之道,歷春秋戰國數百年,至秦始皇一統,被法家實幹型的管治理論超越。再而經過多年戰亂,漢初天下開始寧靜下來。最早期的取向,以黃老為盛,傾向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之後國力漸蘇,廢萎漸起,開始想到利用儒家的一套,從基本建立社會秩序。帶領思想潮流的表表者,乃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其中再一次用上了比附的手法:將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社會秩序和等級制度。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