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附與配對

顧小培 | 2020-05-21

什麼是「五行」?字典提供的答案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國古代視之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萬物運行變化,形成各種現象。」若引經據典,可見於《孔子家語》〈五帝〉篇:「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今天我們知道,這五樣東西不全是物質。火是現象。在火的燃燒過程中,所涉及的物體遭受到「氧化」。燃燒帶來的後果,從物理角度看,會產生熱和光;從化學角度看,則可以引致一些無從復原的化學變化。至於五行中其他四個「行」,也不屬同類的東西。唯一可以將它們放在一起、勉強地並排而論的根據,乃是它們歸根結柢都具有基本的化學元素。但世界上一切物體的本質,來來去去,哪有不是源自我們所知的那百多種基本化學元素的?而且這四者之間,也不無元素之重複;例如水是氫和氧構成的,但木作為有機物,其組成之中也可以有氫和氧。

再走近一些分而析之,什麼是「行」?作為名詞,這個字的解釋很簡單,是指「腳向前移動」的動作。《說文》:人之步趨也。《韻會》說得比較仔細:「從彳,左步;從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為行者也。」再而引申開去,可以解作「路」。例如《詩經》〈小弁〉篇:「行有死人,尚或墐之。」然則為什麼把金木水火土稱為「五行」?《韻會》解釋:「五行,運於天地間,未嘗停息,故名。」

五行學說是古時中國一貫的思想套路之一。《國語》〈鄭語〉說︰「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中國人的哲理,不從宗教神道着手,而訴諸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指「效法」。最終想體現的是「天人合一」。

待去到漢朝,政府主動倡議「天人合一」的處世態度,將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並建立社會秩序,鞏固君臣、父子、夫妻的所謂「三綱」。但這樣做,在有意無意之間,同時也把陰陽五行的學說,牢牢地綑綁了所有學術思想,包括醫學。根據中醫學的理論,身體中的五個器官,可與金木水火土配對,具體而言,「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 肺屬金、腎屬水」。然後,中醫依照五行的所謂特性,用以調理五臟。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草本對症 尋醫不問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