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孤身作戰的家庭醫生

顏寶倫醫生 | 2020-06-11
年初時,醫管局因應新冠肺炎,安排了十八間指定診所,用來接收懷疑個案。(資料圖片)

下筆時,新冠肺炎在沙田瀝源邨的小爆發共有7位同座病人染病,當中首先確診的女病人情況仍然危殆。這顯示社區裏仍然很可能有「隱形」病人存在,其中可以是沒有病徵的,也可以是有病徵卻沒有做過病毒核酸檢查而沒有被發現的。現在仍然要保持一貫的戒備,不要因炎夏而鬆懈,即使大家都已經親身體驗到在大熱天時戴着口罩有多辛苦。

這位病危的女患者與其同樣染病的丈夫,確診之前已經出現了呼吸道感染的病徵,並到過屋邨裏的診所看病數次。事後有評論質疑為何該位醫生沒有為出現呼吸道病徵的病人安排深喉唾液去驗病毒。更有意見認為要「強制」醫生安排病人驗病毒,「強制」病人必須依從去驗。

先別論有何法理基礎,前線的醫護人員若果真的要社區裏的病人強制做檢驗去驗病毒,必須有非常充足的支援方能進行。試問一位在前線孤身作戰的家庭醫生,在設備較簡單的社區診所,又如何能強制病人去做呢?若果病人不同意強制檢驗的安排,拒絕合作,那醫生要跟病人「反面」去強做嗎?

需有政策支援配合

服務社區裏普羅大眾的基層醫療,是對抗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最前線。社區裏的病人,若懷疑自己患病,應該先找社區裏的家庭醫生去作第一步評估和治療。本港的基層醫療,一直由公營和私營的同業提供服務,當中公營的服務約佔三成,私營的服務約佔七成。面對新冠肺炎將會持續的新挑戰,我們的基層醫療系統又到底應付得到嗎?

公營的基層醫療,主要是由醫管局(少數由衞生署)提供的家庭醫學/普通科(全科)門診服務,在應付這次疫情時,公營的同業得到醫管局的支援,總算是應付到這次疫情;原本預備用作應對社區大爆發、由社區診所轉變成的「指定診所」(Designated Clinic),最終也不需要啟動。

私營的基層醫療服務,面對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時則遇上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疫情忽地爆發,大家都給殺個措手不及,多數私營的同業也很難避免。缺口罩、缺保護衣、缺酒精搓手液等必要防疫設備,令到眾多私家同業在不能保證求診病人、診所職員和自身的安全這前提下,未能提供正常服務去協助共同抗疫。

及後,衞生防護中心希望在社區裏的基層醫療醫生為有呼吸道病徵的病人,收集更多深喉唾液去驗病毒。但當時很多私營同業得到的往往都是第二手的消息,資訊也非常混亂,步驟和流程也很複雜(例如無端要求一所私人化驗所作中介),結果就是令眾多私營同業無所適從。雖然眾多私營同業都有心有力想去盡力協助,但在缺乏恰當措施的支援下,得出的成果也自然是未如理想。

有私營的家庭醫生同業慨嘆在應付這次新冠病毒的突襲時,非常希望可以在前線上多出一分力,做好合適分流工作,多方面照顧好社區裏的病人;但無奈在當中卻得不到政府的足夠的指引和支援,很有孤身作戰的感覺,也覺得在疫情嚴峻時,基層醫療內私營醫生這強大的力量也就給浪費了。

每個醫學專科的醫生都需接受充足的培訓,方有能力去照顧好病人。但醫生絕不能孤身作戰,若要盡展其專業所長,更加重要的就是充分的支援和配合。外科醫生除了靠熟練的手術技巧外,更需要先進的手術器材和手術室團隊合作;內科醫生需要在其專科範疇有深厚的認識,也更需要新科研發現的藥物和療法作武器。家庭醫生服務基層醫療,照顧社區裏的普羅大眾,那又需要什麼支援呢?

家庭醫生需要的支援,很可能比其他專科的同業還要貴重和難得,那是「醫療政策的充分配合和支持」。建立強健的基層醫療系統,讓家庭醫生夥拍其他基層醫療團隊在當中服務,必須要有醫療政策和措施的支援和協調。各國各地政府應該就着其本身的特色,以不同的政策去建立其強健的基層醫療系統。

在5月底,本港智庫「智經研究中心」發表了題為《步向全民健康覆蓋:選定地方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研究報告,借鑑全球7個基層醫療發展強健的地區,包括英格蘭、澳洲、新加坡、加拿大、荷蘭、以色列、中國內地(美國沒份,因為其基層醫療發展得不好),找出當中可供香港參考和採納的醫療政策理念、方向和實踐經驗,以幫助建立適合我們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模式。

擴闊治未病安全網

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的比對,按6項評估原則,包括服務全面、跨界協作、質素保證、可及互通、健康意識、監管有道,並加上醫療融資,探討上述各地醫療政策的長處。各地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的因素各有不同,但以上七地經驗均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政府乃推動基層醫療的主導者,其中政府對基層醫療的承擔和投入更是發展的必要關鍵。

本學院院監、世界家庭醫生組織現任主席、智經理事及上述研究的召集人李國棟醫生指出,要香港整個醫療系統能提供更全面及可持續的醫療服務,應將「醫院治療」為重心的固有模式轉移至「社區護理」,擴闊市民「治未病」的安全網;並藉着參考海外地區的經驗,為長遠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訂發展藍圖。長遠應以法定形式成立「基層健康管理局」,全面規劃基層醫療服務,質量並重地評估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表現。

希望未來的醫療政策會向着這個正確的方向轉變,過程中,不論是公營還是私營的家庭醫生,在應對傳染病、非傳染病、精神健康各方面都有充足的支援和協調,不會有孤身作戰的情況出現。

www.hkcfp.org.hk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家庭醫生助抗疫? 健康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