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 探熱
本港新冠肺炎第三波疫情稍見緩和,嚴謹地減少社交活動措施應已見成效。這多個月以來,大家最害怕的應該是「發燒」,做得最多的應該是「探熱」。在家裏、在進入各場所前先探熱,也成為大家生活的新日常。
發燒時,大家最想知道發燒的原因。引起發燒的最常見原因是「感染」,包括病毒和細菌的感染。但發燒並非直接由感染所致,而是身體的免疫系統監測到致病原的入侵,產生反應(如對抗病毒的「干擾素反應」),將化學訊息傳到「下丘腦」(Hypothalamus)的恒溫中心;下丘腦則發訊息將體溫的標準調高,令身體出現周邊血管收縮、肌肉顫抖、脂肪燃燒等反應來提升體溫,引起發燒,目的是令到免疫系統在較高溫下更有效運作來對抗感染。
2019年或以前,引起發燒的最常見原因應該是「流行性感冒」這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但如今若果有發燒和呼吸道病徵,則必須考慮新冠病毒的感染。其他引起發燒的病毒感染,有登革熱、手足口病、水痘、麻疹、愛滋病等。
各種急性的細菌感染,可以引起突發的高燒,要考慮的有腦膜炎、扁桃體炎、肺炎、尿道炎引致的腎盂炎、膽管炎/膽囊炎、胰臟炎、皮下蜂窩組織炎等。
不同位置 量度標準有別
感染以外,風濕科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紅斑狼瘡等的急性發作也可以引致發燒。某些癌症,如急性淋巴癌本身也可以引致發燒。某些藥物極罕見但有極嚴重的副作用,如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等,也可以引發高燒。臨床上醫生就要考慮這一切因素,為病人找出發燒的原因。
小孩子的免疫系統未成熟,對眾多病毒與細菌沒有抵抗力,是容易發燒的高危組別。年齡另一端的長者,其免疫系統則見老化及較遲緩,故面對急性感染時則比較不容易發燒起來,也就叫旁人更不容易察覺到長者原來已經患病了。相反,若果長者患病時真的燒了出來,相信定必是更嚴重的感染,那務必要當心診治。
更年期女士常有突發的血管擴張收縮徵狀,出現潮熱、汗出、發滾、面紅等不適,常常懷疑自己會發燒。這些不適的成因與發燒的病理機制完全不同,為她們正式去量度體溫,度到的「中央體溫」(core temperature)也不會量到發燒的溫度。
大家都最常問這個問題:體溫超過多少才算發燒呢?可以考慮這3個因素:量度的位置、病人的年齡、定義發燒的界限。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上限,以世衞的參考值,肛探攝氏(下同)38度以上為燒、口探為37.5度以上、腋探為37.3度以上、耳探則為38度或以上。也要考慮年紀:兒童的新陳代謝率較高,基底的體溫也較高,因此考慮為發燒的溫度是較高的38度以上;長者則相反,基底的體溫較低,也就是以較低的37.5度以上為發燒。
發燒的溫度始終是由人而定,可以有鬆有緊。以往普遍將38度以上定義為發燒,但如今面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嚴峻挑戰,實際運作上便將發燒的定義收緊,普遍37.5度以上視為發燒,就是希望不要遺漏一些病情可能較輕微的病症。當然發燒與否只是臨床診症時其中一項要考慮的因素,看清楚眼前病人的情況才是最緊要。若醫生發現到病人狀態很差,即使沒有發燒,也必須認真緊急處理。
準確地量度到病人的中央體溫才能正確地反映出身體的狀況。現在我們最常用、最標準的量體溫方法是以紅外線溫度計作耳探,以探測耳膜的溫度。這是準確量度中央體溫的方法,安全、快捷、簡單。但若果病人患有耳疾,如慢性中耳炎、中耳積液、耳垢過多等,量度出來的溫度便不準確。口探、腋探、肛探都是使用「探熱針」:電子探熱針以半導體傳導來測量溫度,不含水銀,也是安全準確,但需時稍長。傳統的玻璃水銀探熱針因為含水銀和會破爛,現今應已不再使用,年輕一代朋友可能從沒有用過,也未必會懂看那條水銀線。
手部溫度 欠缺參考價值
那以紅外線儀器探額頭準確嗎?儀器當然是準確,但探到的就是前額皮膚的溫度,反映出這裏動脈血液的溫度。嚴格來說這不是中央體溫,也較容易受外界溫度影響,但因為跟中央體溫相近,也會隨着身體狀況變化而改變,量度起來簡便快捷、不需任何接觸,作篩查用途也是個折衷方法。若有懷疑或量度出溫度過高,下一步當然是正式量度中央體溫作實。
但近日有些地點或商舖折衷過度,轉以量度手部的溫度來視為量度體溫,那就真的不能接受了。
這個做法比探額頭的唯一分別就是比較自然,毋須定着頭頸幾秒。但量度出來的手部溫度極易被外來因素影響,更絕非中央體溫,完全沒有參考價值。更甚的是若果病人正在發高燒,卻因為周邊血管收縮而手腳冰冷,那手部量度出來的溫度定必是低!若果因此而掉以輕心,以為冇事,那就真的大件事了!如此做法,比不做更差,必須停止。
正確理解發燒和探熱的問題,也都可以幫助我們持續抗疫。
撰文 : 顏寶倫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疫情下探熱新常態,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