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小問題」變「大災難」?

鍾雪玲 | 2020-10-09
有時普通的一個腳部「小問題」,延誤求醫或會招致嚴重後果,發現有問題應立即求診。

身體不適時,你會怎樣做?可能有發燒、頭痛等症狀,都會即時想到看醫生;但如果是腳部,甚至是腳趾甲上看似的「小問題」,會想過立即尋求診治嗎?足部問題五花八門,有時普通的一個腳部小傷口,延誤求診可能會導致腳部壞死,需要切除壞死組織。一時的忽略,或許會迎來嚴重後果,以下數個病人的經歷,值得我們多加留意。

甲溝炎,又稱嵌甲,大多數是由於剪腳甲的方法不對、穿過窄的鞋或其他原因引致趾甲邊緣發炎。10歲的小偉因甲溝炎跟着父母前來就診,他的傷口腫起了一塊肉芽,遮蓋了四分一腳甲,估計不是「新鮮」的傷口了。

「痛很久了嗎?」我問。

媽媽回答道:「有兩三個月了。我們一直叫他去醫院,他都不肯來。前陣子又忙着考試,結果拖了這麼久才來。」

小偉一眼不眨地盯着我拿出來的消毒包和工具。

嚇壞小童甲溝炎

我決定先停下來跟他解釋他的情況:「你把趾甲邊緣剪得太深了,這很容易造成嵌甲。」

小偉輕聲地問:「那麼需要拔掉指甲嗎?」

小偉的媽媽接着說:「我們之前在網上看了很多拔除趾甲手術的影片。」

原來小偉這麼緊張,是怕我會把他的趾甲整個拔掉。我解釋只要把嵌入肉裏面那一小塊趾甲剪掉就可以,現階段不必把趾甲拔掉。結果擾攘了好幾個月的問題,很快就解決了。雖然還帶着傷口,但穿上鞋子走路明顯沒有之前那麼痛,只要處理得宜,傷口過幾天也會癒合。當然,為免甲溝炎的情況再次發生,之後的足部護理也很重要。

危險蜂窩組織炎

有些患者不是因為害怕而不敢來就診,只是很多時候輕視了病情,錯過了黃金的治療時間。結果拖得愈久,之後所需的治療時間就愈長,所受的苦就更多,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有一年的夏天,L先生因為右腳蜂窩組織炎,小腿一夜之間又紅又腫,一直伸延至膝蓋,痛得晚上也睡不着覺,結果要入院治療。蜂窩組織炎最常見的發生位置是在下肢,患者因為傷口感染細菌,加上自身免疫力不足,導致皮下組織有大面積的紅腫發炎,需要以抗生素治療。傷口起因有時候可能只是很細小的蟲咬、皮膚乾燥或是因腳癬而引起的破損,不容易察覺。

L先生是魚檔的檔主,工作時間很長,幾乎沒有休息的日子。他工作時雖然穿着水鞋,但仍不免有水濺入,導致雙腳長期處於濕悶的環境裏,容易讓真菌滋生,造成腳癬。除了可能引起患處發癢之外,腳癬亦會令皮膚脫皮,造成一些細小的傷口,特別在密不透風的趾縫間。

我打開L先生腳掌的紗布才發現傷口着實不小,面積之大,由趾縫延伸至前腳掌,傷口雖然不深但估計相當痛,尤其是當傷口黏住紗布時,所以洗傷口時要很小心,敷料也要慎選。其實L先生早知道自己患有腳癬,也看過醫生,但由於工作忙碌等各種原因,沒有依足醫生吩咐每天搽藥,也沒有下工夫處理好鞋的問題。L先生就像很多其他以生計為重的患者一樣,忽視了自身的「小毛病」,直至問題變得嚴重才不得不正視。幸好L先生這次及早入院接受治療,不然,若蜂窩性組織炎演變成膿瘡或壞死性筋膜炎時,便有可能需要做清創手術,切除壞死組織。

厚甲不能穿鞋子

有些時候,患者會因為求助無門而延誤診治。何伯跟着女兒來求診,他穿着露趾拖鞋,雙腳趾甲又長又厚,甚至比拖鞋還長!何小姐道:「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父親的趾甲變得愈來愈厚,厚到我們也沒辦法處理,也不敢去剪。慢慢地就變成現在這樣了。」

原來他們從沒有聽說過足病診療這一科,又覺得趾甲厚不是病,只是因為剪不了腳甲而看醫生「很奇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直至感到有點痛,向醫生提起,何伯才被轉介到足病診療服務。我花了好些工夫才把何伯的腳甲修剪好,又向他的家人吩咐好之後的護理,他們才鬆一口氣。何伯和他的家人很高興:「剛好今天晚上要參加一場飲宴,我終於可以穿上鞋子了!」

本可避免的傷口

同樣是趾甲的問題,卻並不是每個患者都這麼幸運。86歲的王婆婆,因為右腳尾趾的缺血性傷口轉介過來,她坐在輪椅上,身子半滑下來,首先捲入眼簾的,不是她那包紮好的尾趾,而是右腳大拇趾。

其大拇趾上半脫落的趾甲,又厚又重,旁邊還瘀黑了一片,心裏隱隱感覺不妙。當我幫她把趾甲剪掉時,趾甲下果然露出了傷口,而且深入趾骨。我抬頭望向她的女兒,準備向她解釋婆婆的情況時,心情有點複雜,因為這是由於趾甲太厚,缺乏打理而引起的傷口,本應可以避免。當然婆婆下肢的血液循環不良,也是導致情況惡化的其中一個原因。猶幸傷口沒有受到嚴重感染,未為婆婆帶來太大的痛楚。解釋過後,她的女兒說:「謝謝你啊!治療師。你是第一個這樣幫她檢查的人,謝謝你沒有嫌棄她的腳。」既然傷口已經造成,只能盡力把它處理好,並祝福她早日康復。

以上的個案例子,都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忽視身體對我們發出的警號;也不要因為對足患及其治療的誤解而延誤求醫,令問題變得嚴重。希望大家都懂得及早發現自己的足部問題並得到適時的治理。

撰文 : 鍾雪玲_養和醫院足病診療師

 

[信健康] 足部護理非難事,健康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