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

顧小培 | 2020-09-16

與我年齡大致相同的這一代人,經歷了科學上翻天覆地的變化。包括電腦和互聯網的創始及其迅速的進步。此外,亦見於視聽器具裝置的演變。

先是科學家致力把聲音留下來。最早發明出來的「留聲機」,乃是利用「聲音振動可產生波形頻率」的原理,先將聲音以凹凸不平的槽線造成記錄留存;然後設法將振動重現,再而透過振膜,形成聲波;於是令聲音能再一次「聽得到」。

另一方面,早在十九世紀末,已經有人發明出「磁儲存」的技術,將資訊儲存在磁性媒介上,成為記憶體。於是製造出錄音機,成為唱機以外的另類選擇。待磁帶改良成為「卡式錄音帶」,更帶來Walkman類產品一時無兩的風頭。錄像方面,則有「錄影帶」的出現,導致Betamax與VHS兩個操作系統的競爭。至於電腦,也用上了同樣原理的「軟碟」(Floppy disc)。

及至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人發明「光碟」, 利用鐳射掃描方式儲存資訊,再而有「類比」訊號轉變為「數位」訊號的演進,更令聲音和影像儲存有長足進步。百花齊放下,音響器材用上了CD;影像器材用上了VCD、LD、DVD,再而是Blu-ray disc;電腦方面,則完全棄用「軟碟」而代之以光碟。

來到今天,大家都接納了一個簡稱USB的「輸入輸出」介面技術規範標準,可用之以連接電腦系統與多種外部裝置。於是人人都只需攜帶一個俗稱「手指」的USB連接器,就能取代各式各樣的光碟;儲存量更大,操作更快更便捷。

大家不由得感嘆:俱往矣。從前的留聲機、卡式錄音機、錄影機,以至什麼Betamax、VHS系統,以及Floppy disc、LD等,現今差不多完全消失。那不獨帶來惋惜與遺憾,更大的問題,在於製造商紛紛將從前的機件停產,連零件也不再供應,以致儲存下來的資料再無「用武之地」。例如過去多年來收藏的一大堆LD影碟,已沒有影碟機可以用以播放。

在過去的36億年中,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廣泛和多層次的演進。一代接一代下來,細胞不斷地複製增殖,在同時,其中的遺傳訊息也不斷地就環境和生存需要增加和改善,形成進化。到今天,大多數的物種俱往矣。尚可以慶幸的是,生物仍然在使用同樣的記憶體,將遺傳資訊保留下來。這裏面一直在採用的東西,是為「核酸」(Nucleic acid)。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