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控制vs心速控制

馮永康醫生 | 2020-12-15
除了適當處方薄血藥物,治療心房顫動有兩大方法,一種稱為心律控制,另一種為心速控制。

心房顫動(房顫)的患者中有5%在一年內會出現中風、心臟病發、心臟衰竭及死亡的機會。由於心房的血液流動在出現顫動時變得非常慢,血塊在左心房產生後,尤其在左心耳中特別容易形成。當血塊經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後,若流至腦部便會導致中風。因此,處方薄血藥予高中風風險病人是治療房顫中屬最需要的方案。可惜就算病人服用了薄血藥,5年內大概有35%至50%患者也會因而住院或死亡。以上提及的嚴重併發症都是在出現首次房顫後的一年內出現。

除了適當處方薄血藥物,治療心房顫動有兩大方法,一種稱為心律控制,另一種為心速控制。簡單來說,正常心律稱竇性心律,原因是位於右心房的竇房結發出訊號經過房室結傳至左及右心室。出現房顫時,心房顫動頻率高達每分鐘250至300次,房室結就像一道過濾閘門把心室過速頻率放緩,減輕可引致血壓低及心衰竭的現象。

心律控制,顧名思義是盡量保持正常竇性心律,其中的方法包括抗心律藥物、心臟電擊及心房導管消融術;心速控制則剛剛相反,採取此方法的病人,心房顫動持續,只會處方一些減低房室結的傳電速度的藥物。大家與生俱來都是竇性心律,理論上心律控制能保持正常心律,心臟跳動便變得規律,能保持血液在心房流動正常,血塊便較難出現,而心悸等病徵也可減輕。相反地,接受心速控制的病人,主要是減輕病徵,血塊形成風險理論上較高,心律依然是紊亂。

無論表面或理論層面上,心律控制似乎較心速控制理想。可惜,過去20年大型對照研究比較兩種方法的療效,大家盼望心律控制可能帶來的好處並沒有出現。出現這教人失望的情況,原因可能是抗心律藥物可引致更嚴重的風險或這些藥物並不能真正保持心律正常等。所以,對不少內科或心臟科醫生來說,心速控制是一項較為可取的方法,原因是比較簡單,而心律控制可能只是對嚴重心悸有一些幫助。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保護心臟非難事,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