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開中門

顧小培 | 2020-12-28

本來,「苗」這個字從「草」,形容的應該是植物,尤其是指一些初生幼嫩的,例如「樹苗」。但在養殖業而言,卻可以用於畜牲,以至人工培養的其他生物,包括有如「魚苗」、「雞苗」,寓意在其可供繁殖,好比是開花結果之義。引申下來,也發展出「開端」的意思。在言情小說中經常可見的是「愛苗」一詞,相對者乃是「情根」。然則「苗」與「根」皆屬植物身體中的部分,兩者有什麼分別?

我有一個想法。梁山伯對祝英台萌生的是情根,但在《西廂記》中,張生向鶯鶯表達的可能只是愛苗。《西廂記》的故事題材來自唐代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會真記》。在其中,作者「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描寫與崔鶯鶯邂逅之一段經歷。先是張生對鶯鶯一見鍾情,但鶯鶯礙於禮教,拒絕了張生的求愛。後來經侍女紅娘從中撮合,推波助瀾,張生終於能圓其「好夢」,二人如膠似漆。惟張生之後須赴京趕考,乃藉詞與鶯鶯斷絕。看來,張生的愛只是為了「結」情慾之「果」而已。及後各自婚配後,張生回京,對鶯鶯竟然情愫又起,意圖相會;鶯鶯卻不為所動。張生臨走時作詩,尚說什麼「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唐代後不少人斥張生為「薄情年少如飛絮」。直至元朝,王實甫將這故事改編成為戲劇,加進元曲的文學創作,又令情節更緊湊,大團圓結局,才將整件事變成佳話。相比之下,梁祝的情根堅實多了。

免疫學採用的「疫苗」一詞來自外語的vaccine。那原是在一個叫「牛痘」(Cowpox)的病中,所使用的專有名詞。中譯詞用上了「苗」字,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在於這東西之所以造出來,為的是要培植某一種「疫」。「苗」是指「端緒」,藉之可以啟動一些進展的趨勢,以帶出心目中的「疫」。另一方面,想造就者只不過像是枝莖上的「苗」而已,並無意圖將其扶植成為「根」那麼「根深柢固」。

身體當然不歡迎有病毒入侵,但畢竟念及自己甚有機會「被攻擊」。再而站在這立場來思考:若有一小隊病毒走進來,給它的免疫系統「餵招」,適可而止,未嘗不是好事。科學家因而製造出一些「疫苗」,將其「種」入身體內,給身體「試招」。問題是,疫苗的猛烈程度須恰到好處,不可以過火,否則,若身體一下子應付不來,豈不是大開中門,以至開門揖盜?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