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骨」增中風風險? 脊醫矯正的安全治療

陳顯強脊醫 | 2021-04-16
脊骨神經科醫學着重發揮人體原有的復元能力,治療過程並不使用藥物,亦不施行外科手術。(網上圖片)

網上流傳一則報道,提及脊醫矯正手法,近日引起網民討論,皆因報道指俗稱「啪骨」的治療涉及中風風險;香港脊醫學會收到不少病人查詢,由於矯正手法是脊醫治療中經常應用的元素,為了讓病人深入了解治療的安全性,特別引用國際研究報告文獻解說,免被誇大失實的報道所誤導,在接收相關消息時,能夠分析當中是否屬於個別例子。

在脊醫診所,頸痛和頭痛的病人是最常見的,兩類痛症的成因有許多,當中亦有可能是中風前的一個症狀,故此,病人向不同醫護界別求助後出現中風,涉及的治療與後來的中風,兩者並不存在因果關係。病人因為頸痛頭痛求助醫生,給發現是中風初期現象,與由醫生做了一件事情引致中風,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科學研究拆解疑問

公眾最關心俗稱「啪骨」的治療是否屬於高風險治療,會否增加中風危機,這需要用到科學統計方法來分析脊醫手法治療的安全性。

加拿大有研究探討,看脊醫後與中風有沒有因果關係,研究於安大略省,翻查9年內當地中風入院的15523人,求助過脊醫與西醫的中風病人,兩者數字相若,有可能是在未接受脊醫和西醫診治之前,病人已有中風的血管夾層症狀誘因。研究顯示,脊醫手法治療並沒有增加頸動脈中風風險(註1)。

接受關節矯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聽到聲響,由於頸椎靠近大動脈,一般人會因為此聲響而關心其安全性,其實這是關節內的氣體郁動所發出。頸椎矯正治療一直受到國際研究關注,為探討當中的安全問題,有研究使用磁力共振來觀察頸椎在矯正時會否突然增加血液流動上腦,以靜態或扭轉頸椎時,和頸椎手法治療相比較,結果顯示頸椎矯正不會引起腦血液灌注轉變;頸椎扭轉引起的椎動脈血流轉變,並無臨床上的意義,指出頸椎手法治療,以血流動力來說,未必會增加大腦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註2)。

日常生活如駕駛時擰頭目測盲點、運動的抬頭動作、打乞嗤或咳嗽亦有機會誘發中風危機,理論上,當頸椎處於往後仰,持續或突然左右扭動時,有可能會傷及血管。不過,中風一般都沒有原因,其他身體毛病例如高血壓、偏頭痛、發炎、血管異常、動脈硬化、輻射冶療等也會被視為增加中風的風險。

若接受脊醫的矯正手法,我們強烈建議必須找合資格專業人士處理,脊骨神經科醫學是一個獨立的醫療體系,脊醫在香港註冊是第一線醫療人員,跟西醫、牙醫同享獨立而平衡的地位,脊骨神經科並非西醫中的分科,毋須經任何轉介,可直接為病人診斷及治療。

脊骨神經科自1895年開始在美國迅速發展,通過嚴格培訓和密集的人體解剖學研究,擁有專業範疇包括診斷、治療及預防因骨骼、肌腱系統毛病引致的神經系統及整體健康所衍生的各種病症,可作出斷症及治療方面的主要決定,能夠為病人診斷關於內臟的病理,遇上急切情況會即時轉介急症室,若其他可治療骨關節的非一線醫護人員,則未必能及時發現病人正處於「緊急狀況」。

發揮人體復元能力

以手力醫治疾病的發展可遠溯至2000年前的希臘文化,Chiropractic由希臘文Cheiro Pratikos演化而成,意思就是「親手而成」。脊醫常用的醫療技巧包括脊科矯正術(Chiropractic Adjustment)及手療醫學法(Manual Procedures),就是以雙手調整功能性問題(Functional Subluxation)的脊椎、骨節、神經及肌腱系統至正常的機能,令病人的身體功能恢復平衡,痛症消失。

脊骨神經科醫學着重發揮人體原有的復元能力,治療過程並不使用受管制藥物,亦不施行外科手術。脊椎是人體主要神經系統的保護罩,及中樞神經的主要通道,脊骨健康對人體功能的影響至為重大,脊醫認為很多功能性疾病是由於身體脊椎、骨節、神經及肌腱系統的運作不平衡所致,並強調功能性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應從恢復身體功能平衡為主。

脊醫註冊條例第428章,是為本港實行脊醫註冊的法定條文。自2001年,醫療專業的註冊保障市民的健康、安全及利益。法例規定,只有受過脊醫訓練,並合資格的人方可註冊為脊醫,此法例亦對脊醫的專業行為進行監管。

目前,香港的脊醫全部皆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海外攻讀,香港脊醫學會一直推動香港成立培訓脊醫的學校,鼓勵學生在此方面發展,多一個事業選擇,亦希望讓市民更多機會接觸,認識多一樣治療方法,有效處理脊骨神經的各類痛症。

註1:參考Risk of Carotid Stroke after Chiropractic Care: A Population-Based Case-Crossover Study. Cassidy JD, et al.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17

註2:參考Effect of cervical manipulation on vertebral artery and cerebral ha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a crossov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oser N, Mior S, Noseworthy M, et al. BMJ Open 2019; 9(5)e025219. Doi: 10.11367 bmjopen-2018-025219

撰文 : 陳顯強脊醫_香港脊醫學會會長

 

[信健康] 了解脊椎治療非難事,專科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