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工作的背後
早前一名檢疫酒店兼職清潔員工確診新冠肺炎,相信與再之前曾在該酒店檢疫的另一名確診人士有關。政府專家顧問及衞生防護中心團隊曾到酒店視察,發現清潔公司於清潔員染疫前一天入房消毒,但消毒過程只有9分多鐘,專家稱「正常都要等漂白水留15至30分鐘,之後再過水」,可能根本無法徹底摧毁病毒的RNA。筆者對此額外關注,因為對公營醫療系統不無啟示。
一位前輩曾經跟筆者分享一個比喻:我們在家要做一個美味的漢堡包,可能不太困難,只要有好的食材,用心和仔細去做便是,但如果要做100個同樣美味的漢堡包,困難開始來了。如果要每天做出一萬個一式一樣的漢堡包,就更加需要相當的學問了,因為這已經不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
首先,得訂立標準,寫個菜譜,把所需材料的份量、大小甚至形狀一一記低,每一種調味料的份量都要標明。再來便是把每一個步驟,包括漢堡牛肉的烹煎時間、火候,都闡述得一清二楚。
然後便要提供配備標準的廚房環境,以及煮具和食材,再讓每一個廚師都能夠學習或跟着菜譜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去做,炮製出一模一樣的漢堡包。
在新冠疫情下,醫院對防疫的要求當然要格外嚴格。要避免醫院內出現傳播,首先同樣要訂立標準,至少有3件事情不能忽視:
1.硬件
醫院的防疫設施,包括負壓病房、空氣轉換和過濾系統,以至洗手、潔手、特定的穿戴,以及卸下個人防護裝備的地方等。
2.裝備
外科口罩、N95口罩、眼罩、面罩及各類型的防護衣等,也包括不同的清潔、消毒用品等,都是缺一不可。
3.過程
統一接收懷疑感染或受感染病人的流程、轉送病人的程序、什麼時候用什麼設施、什麼時候穿戴什麼防護裝備,當然更少不了穿戴和缷下裝備的先後次序和步驟等。
這就等於做漢堡包一樣,廚房就是硬件,煮具和食材就像裝備,菜譜自然是過程。有了這3項,理論上漢堡包又好,防感染也好,都應該有一定的標準可依。
不過,現實哪有這麼簡單?因為牽涉了「人」,除了這3項以外,還有另外3件事不可或缺,有時甚至可以是更具決定性。
人力架構 影響結果
4.人力
事實上,還在疫情初期,除了努力確保各類個人防護裝備的供應足夠之外,醫院很早已經跟醫護同事們重溫穿戴和卸下個人防護裝備的程序或者步驟。隨着疫情的進展,更要不斷更新接收病人、治理確診者和出院安排的指引。
由於初期對病毒資訊掌握不多,情況變化急遽,令到指引更新頻繁。要令同事們能夠緊貼、跟足變化不斷的各類指引,唯有不斷解說、培訓。
所以,人力不是單單計算人數多寡,也不是只要有專業資格的醫護便成;而是要計算真正受過訓練、有相當適用經驗,以及熟悉與時並進的各方面防感染操作的同事。
5.架構
只不過,人總有不同的性格和思想模式,不是所有同事都願意吃同一套。有時解說得太過精簡,同事或會認為資訊不足;如果解說得太過詳盡,有些同事又可能認為冗煩。筆者明白到資訊傳遞並不能單向,也不能用單一途徑,當中更要看通誰人或哪個位置最具決定性,因而突顯了團隊架構的重要性。
架構有點像足球球隊的陣式,即在比賽中球隊如何把球員部署在球場上,例如,4-4-2陣式是指有4個後衞、4個中場及2名前鋒,不同的配置決定了球隊以進攻為主抑或以防守為主,也表現出球隊的隊型,把個人的力量化零為整。在醫院來說,架構除了各種專科人員的分配,也有各類病房或設施的人手配置,更包括不同職級和管治層階,以及一些功能性的委員會或平台。
有了不同架構,才能更容易突顯團隊的特性。好像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人情味醫院〉(刊於7月7日)所提及的「PPE互助區」,也是架構的一種。或者又用漢堡包作為比喻,假設一個人只能做到100個漢堡包,要做一萬個漢堡包便要100個人,怎樣統領這100個人便需要一個架構。甚至乎改個模式,例如配置某些人專門負責麵包和配菜,某些人專門煎製漢堡牛肉,另外某些人負責組合整個漢堡包,結果可能不用100人,便能做出一萬個同樣符合標準的漢堡包。
6.結果
這裏的「結果」,可以指可量度的成效,其實也代表了要達至的目標。因為如果沒有目標,所有幹活都只會變成空轉。又拿漢堡包作例子,製作漢堡包是為令顧客滿意;要顧客滿意,當然要做出一樣美味的漢堡包。廚師們都需要明白和認知這一點,才會願意用心跟隨每一個步驟,做足每一個要求,才能達到理論上的標準。
不過,即使廚師們願意,他們也要確知自己進行的步驟和處理是正確的。各樣標準雖然已經幫助規範,但廚師若要知道成效如何,在某些階段或需要「試一試味」,也許要有一定的巡查、監督,才可以確保水準保持一致,否則,萬一在某個步驟有了偏差而不知,就會影響漢堡包的味道,待顧客因吃不到美味的漢堡包而流失之後才察覺到問題,可能已經太遲了。
筆者之所以對檢疫酒店清潔員工確診新聞特別關注,是因為醫院裏的清潔消毒工作同樣重要,一樣可以出現相同的問題。誠然,如果醫院出現相同的情況,後果可能更加不堪設想。
醫院曾經做過一些測試,發覺有相當情況下,病床在清潔消毒之後仍然有殘餘細菌,這當然會增加病人交叉感染的機會。醫院特意就上面提及的6項作出檢討,並制定不同的策略,務求令病床消毒的工作做到符合標準。
保持水準 符合標準
譬如,除了不時檢視現有的硬件、裝備、程序(過程)之外,還加強同事培訓(人力)、鞏固前線主管的監督(架構)、設定專做分工以令個別工序更加專門到位(架構),以及加設「螢光測試」使同事更易即時看到清潔成效(結果)等。然而,要令消毒工作持續到位,筆者認為更要令同事「擁有」消毒工作背後的意義。
就如砌磚工人,如果他只知道不斷砌磚,就只會覺得這是一件多麼乏味的工序。但如果他明白他是在建立一堵磚牆,甚至磚牆將成為偉大教堂的一部分,他便會很在意每一件磚塊的位置是否準確,確保日後的教堂不會倒下。
消毒工作背後的意義是防止有任何人受到感染,最終是幫助我們控制疫情。要能「擁有」這個意義,才能「擁有」做好標準的責任。就如前文所說,如果沒有目標,所有幹活都只會變成空轉。
在現今社會,由於很多工作要標準化,往往很着重「過程」,把整個處理化成一項項工序。由於工序多半不斷重複,令很多人變得只求完成工序,也慢慢學會有意無意地「偷工減料」,甚或開始想草草了事。
久而久之,很容易忘記工作背後的意義:究竟我們在看一個病人,還是只是在做一個看病人的工序?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工序重覆易忽略標準,支援訊息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