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抗疫 唯快不破

天峯醫生 | 2021-12-08
Omicron傳染力強,令全球抗疫情況再添變數。(網上圖片)

近日新冠疫情急鋒乍現,Omicron變異毒株風頭凌厲,被指傳染力更勝Delta變種。

世界衞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葛西健也作出呼籲:「積極備戰邊境管制可以延遲病毒的進入並爭取時間,但每個國家和每個社區都必須為新的病例激增做好準備。」只是,世衞指還需要約兩周時間才能真正進一步了解Omicron變種病毒的傳播性和危險性,我們實際上有多少時間?

南非通報的變異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南非自身24小時確診數目高達16055人,一日之內暴增4倍,總感染人數甚至已經超過300萬例,根據報道平均一人傳2.3人,成為其第四波感染潮的主力病毒。

對全球而言,由11月24日南非通報,被世界衞生組織列為「高關注變異株」的不足兩星期內,Omicron變種病毒已擴散到至少38個國家。除了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大學病毒學家卡米爾以「像野火一樣在全球蔓延」來形容它之外,新加坡傳染病專家梁浩楠(Leong Hoe Nam,音譯)亦表示:「Omicron可能在未來3至6個月內成為主流病毒株,攻陷全球。」

事實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仍然維持在每天平均60至70萬宗新增個案。世衞早前曾作警告,歐洲已經重新成為新冠疫情的「震央」,不少歐洲國家的確診數字還在高位,例如英國也回升至4至5萬的水平,法國從10月中一直上升至最近約5萬,德國更飆升至近8萬,俄羅斯則還在3萬以上;美國仍然持續不少於日增10萬確診個案,至於澳洲雖在10月中的2600多日增個案回落,現在仍然徘徊在1000至1500之間;尚幸大部分亞洲國家地區的疫情則較為緩和,但個別國家如南韓同樣在10月中的日增約1000回升至近期約5000個案。

仍得說那句舊話,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從來未好過。只是Delta風潮還未過,我們就要面對新的對手──Omicron。

速度驚人

Omicron之所以令人「眼前一亮」,除了傳播得快,也變異得快。

比起之前的毒株,包括Alpha、Beta、以至Delta等,變異都是逐漸積累形成的。Omicron一下子就共有50種突變,刺突蛋白有32種突變,有26個為獨有變異,而Delta只有10個,Beta有6個,這些獨有突變有相當機會令人體免疫系統更難辨識;此外,Omicron受體結合域有10個突變,Delta變異株只有2個突變。

因為這種變異毒株與原始病毒非常不同,這可能意味着會影響到最初根據原始病毒株設計的疫苗應對Omicron的效能。不過,其真正的傳播力和殺傷力,其實仍未確定。

有專家認為Omicron有感冒病毒的影子,雖然優化了它的感染能力,但同時亦可能會降低其殺傷力,令重症及死亡機率下降,就像大多數呼吸道病毒進化的方式一樣。

但同樣有報道指出,Omicron的再感染能力是Delta變異株的3倍。而在南非最新一波疫情中,兒童需要入院的個案明顯比前幾波增多,只是未知是否與12歲以下的小童未能接種疫苗有關。

大家不要忘記,加大感染基數就有機會提高重病的數目,始終仍會增加醫療系統的負擔,不單會直接引致因新冠感染而造成的死亡數字,也有不計其數因逼爆醫療體系導致延誤醫治而死亡的其他病症病人。更甚者,病毒的大量感染亦只會增加病毒再變異的機會,它可能有一半機會變得更「溫和」,但亦有一半機會一下子變得更強,令我們更加措手不及。

面對詭異多變的病毒,我們在防控疫情上理應也要不斷學習、不斷進化。然而經歷了差不多兩年的抗疫,不少國家地區仍然只停留在依靠不同程度的限制社交和通關措施來所謂防控疫情。

有趣的是,同一天空下,南非最先發現並上報Omicron,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也異常迅速地將南非與非洲南部多國列為禁止入境名單。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質疑是否通報者反要被懲罰;相反中國在此時宣布再向非洲各國提供10億劑新冠病毒疫苗,並派遣1500名醫療隊員和公共衞生專家到非洲。姑勿論是否疫苗外交的一種,在傳播快變異快的病毒疫情面前,我們應該只尋求封他自保,抑或繼續挺身清零?

內地最近在防疫方面也提出了一個詞彙,就是「動態清零」。

所謂「動態清零」,關鍵就是快。病毒會變,我們也要變,更要和病毒鬥快。需要依賴不斷進化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追蹤監察,包括健康碼和大數據,去精準追蹤病毒傳播鏈,既不任由疫情惡化而增加醫療和經濟成本,也不再是不斷粗濫地全面封城封關和檢測。這正正是科學化的一個實用體現。

與病毒賽跑,首先,指揮體系的反應要夠快。指揮體系要夠快,首先要有足夠檢測和隔離能力,也要在未雨的時候就要綢繆。好像醫管局以至各聯網醫院都已準備應急方案,以備如第五波疫情淹至時盡快作出反應,最大限度減少時間差。

齊心協力

其次是執行起來要堅決,指令要簡單而清晰,行動要果斷。抗疫就像摩西帶領族人逃出埃及一樣,只是我們不能妄想可以斷然分開紅海,但同樣需要有帶領民眾的決心。民眾裏面總有老弱婦孺,他們必然是行動較慢的人士,但他們卻是最需要保護的一群。他們在應用新科技方面自然比較慢,也可能比較抗拒,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我們確實需要預早有一套照顧他們的措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應用新科技的挑戰。若果輕言豁免,只會成為防疫的最大漏洞,愛他們變成害了他們。

例如政府或者可以考慮為有經濟需要的長者提供簡單智能手機,預先載入所需Apps,將來甚至可能順道增值,為長者提供更多便捷服務。20多年前醫管局推行中央醫療資訊系統的時候,同樣也有很多醫生前輩因不懂打字而反對,但時至今日,這個中央醫療資訊系統已經無可替代,更為日後醫療電子化提供基礎。

最後便是要讓民眾齊心,這是最難一個部分,也是最常拖慢整個抗疫節奏的一環。要視乎民眾素質,即使是抗疫大是大非的事情,也一定會有人搞破壞、唱反調,總有人要離群、單求自顧不理他人。

政府需要先分離出有用的提醒和意見,但總不能因一小撮人的不滿和自我,而放棄一大族人的安全。正如筆者在〈學懂駕馭心中的「大象」〉(刊於11月24日)所述,不要忘記要照顧好民眾的「大象」。無論是面對疫情擴散,又或是處理故意違法違規的人士都要採取堅決措施,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才能更令人放心、更能服眾。

簡而言之,「動態清零」不是去確保「零感染」,「與病毒共存」也不等於就是「躺平」。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是當出現本土病例時,利用科技和經驗做到精準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另外更重要是要加快疫苗接種進度,才有條件真正回復正常。長者接種是香港目前重要目標,當然還有推動加強劑的注射。

以以色列為例,雖然經歷疫情反彈,但自從成為第一個推行第三針新冠疫苗的國家,其確診數字已經顯著回落。世界各地的數據亦清楚顯示,縱然仍然有不少已接種疫苗的人士確診變種病毒,但接種過疫苗的人士在重症、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以至死亡的人數都遠遠比沒有接種的低。

同樣地,除了曾經對疫苗載體有即時過敏反應的人士之外,接種疫苗所引致的併發症和危險,亦顯然比患上新冠肺炎的低很多,尤其對長者和抵抗力差的人士而言。況且,香港的其中一個優勢是,如果擔心mRNA平台太新,也還可以選擇傳統滅活平台的疫苗。

不少國家和藥廠已經搶快研發新疫苗,但始終不及接種已有疫苗及時。有了足夠高的接種率,尤其要涵蓋長者和小童,才有條件盡快回復正常生活。愈快完成群體保護屏障,愈能發揮「動態清零」的價值。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疫情持續齊心應對,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