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Wabi Sabi

李維榕博士 | 2022-02-05
侘寂來自禪宗,為日本特別的美學精神。(網上圖片)

疫情險峻,新年宅在家中,不利於行,只宜作一次內觀之旅。

人是活在與人互動的關係中,並非活在自己內心世界。但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會重重地影響我們與人交往;而與人相交,又深深地形成我們的內在心態。

朋友對我說:「我每一天都想找我的丈夫好好地交談,但他就是不願意。而每想到他曾經出軌,我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修身然後齊家,自己都管不了,當然管不了別人。但是即使你管得了自己,別人卻不一定讓你管。親密關係一旦無法親密,朝夕相對的互動就會變成一種煎熬,讓誰也受不了,尤其在這被困在一室的疫情時候。

這個世紀疫症已經到了第三個年頭。對有問題的夫婦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一年之始,很多人都想收拾心情,重新起步。但是有很多轇轕是愈處理愈無可處理,有些情緒是愈表達愈不可收拾。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但是當兩個人無法達到琴瑟和諧,甚至缺乏一起解決問題的意願,他們可以怎麼辦?見過太多貌合神離的怨偶,不能分開,又無法親近。有個深受困擾的青年人曾經這樣形容她的父母:「我不明白他們是怎樣過活的,把大家當作透明,連室友也不如。」

不愉快的婚姻是無限傷人的,如果不想把自己或家人憋出毛病,還得先學習與自己相處。

根據斷捨離的法則,任何「不需要、不適合、不愉快」的事物,都應該捨棄。但是不少人都認為自己的婚姻不適合、不愉快,卻覺得很有需要。聽很多人說過:等子女成人,我就會離家。也有人說:等我經濟獨立,或等我作好準備,等這等那,就是無法放下。其實最大的恐懼,是基於我們太相信自己的人生必須依賴他人補足,太害怕孤單一人。而大部分的苦惱,也是因為身邊的人沒有達到我們預定的期望。

最難斷捨離的不是情與物,而是那些根深柢固的信念和執着。

獨特美學

新年講求好意頭,一切都要完完整整、美美滿滿,我卻整個節日都在探索日本的Wabi Sabi。中譯為侘寂,侘代表粗糙,寂象徵古舊。這是一種出自禪宗的生活哲學,在不完美中找到完美。它涵蓋3個重要概念:不持久、不完美、不完整(impermanent, incomplete, unfinished)。

一根枯枝,一塊石頭,要比巧匠精工,更能給人帶來美感;一個破杯子,用金漆把碎片黏起來,會比完整的杯子更為完美!

這個源於日本中世紀的生活概念或審美觀,主要由茶道開始。當時的幕府喝茶,都是用最精緻完美的瓷器,但是一位高僧卻捨棄這些華麗無瑕的茶具,反而採用粗糙及不對稱的陶瓷。這種反璞歸真、不追求完美,反而在不完美中欣賞到一切無常,而時間所留下的痕跡,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美的內涵,成為日本獨特的美學精神及人生哲理。

有趣的是,一套BBC創作的紀錄片,拍攝一個英國人到日本追尋Wabi Sabi朝聖之旅。他在東京的大街小巷,逢人就問:什麼是Wabi Sabi?有人答是汽車名字,有人以為他在找餐館。事實上,大部分日本人都不知道什麼是Wabi Sabi。

從這人的經驗看來,這個鬧市的意識形態,一點也不Wabi Sabi。直到他走入深山的寺廟中,親自體驗僧人的苦修,才找到一點Wabi Sabi的感覺。

真的很難為Wabi Sabi作定義,愈想形容這是什麼一回事,愈會離題。也許Wabi Sabi本身就是一種矛盾的對比,沒有紙醉金迷的繁華鬧市,就難以領會窗台孤獨聽雨的清幽。正因如此,這個古代的人生理念,在現代生活也愈來愈受重視,不但深深地影響了現代建築和室內設計,更是一種做人的哲理。很多輔導員把這概念發展成各種應對人際關係的技巧,對於處理兩性關係尤其有效。因為婚姻生活,本身就是在不完美中找尋完美。

例如,有位實踐Wabi Sabi的女士說:「我擠牙膏時要從尾端開始,我老公卻一定從中間擠,每天都因此而有摩擦。後來我想通了,起碼我有個會刷牙的老公呀!」

毋須完美

由此可見Wabi Sabi不但要求接納(acceptance),還要在不完美中提升、美化,放棄改變別人,唯一可以改變的永遠都只是自己!

當然,擠牙膏是小事,如果問題是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又如何Wabi Sabi?難道你這樣說服自己:「起碼證明我老公的性功能沒有問題!」

遇到這種情形,也許另一位女士的策略更為有效。這女士用丈夫的錢去做最昂貴的整容,然後宣布:「用他的錢,讓別人去享受!」

也許苦中作樂,也是一種Wabi Sabi!

新年假期一晃而過,引證了Wabi Sabi沒有任何事情是長久不變的,足不出戶,卻在書本與YouTube中行走了千里路。突然發覺家中的破東西都很美,包括人與物,新東西卻莫名的淺薄;再也不必在臉上塗上大量護膚品,臉上的每一條皺紋都是我生活的見證;一切並不完美,但是都沒有關係,本來就不需要完美,盡力就好了。而且一切尚未完結,也永遠不會完成。

我用笨拙的手勢,十分滿意地為自己倒上一盞茶,一切都出奇地平淡而舒適,這就是我的Wabi Sabi!

撰文 : 李維榕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