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還未靜,風仍不止

天峯醫生 | 2022-03-16
第五波疫情下,源源不絕的病人被送到急症室,前線醫護人員忙得苦不堪言。(中新社圖片)

「男,79歲,發燒、氣喘,本身有血壓高、糖尿、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現在SaO2(含氧量)60%!」急救員一邊推着臥在擔架的病人,一邊急嚷着。
「要入R房(急救房)!」急症室護士呼喚。
「R房full了,所有R房都有病人在急救。」急症室裏面的同事回應。
「先加大氧氣,俾drip,做RAT……要等R房,裏面如何?」同事忙得氹氹轉。「送來病人的情況愈來愈差,愈來愈多病人需要去R房。」
另一邊廂,原本是急症室大堂的地區,放滿了已經確診新冠而等待入院的病人。急症室醫生一方面要應付源源不絕被送到急症室的病人,一方面也要定時巡視這些病人,惟怕他們在等候入院期間,病情會有變化。雖然已經調動其他病房的同事,但要處理的病人數目幾近平時兩倍甚至更多。急症室沒有見習醫生,即使是顧問醫生,所有工序都是要親力親為。至於護士們,單單餵食、換片、派藥的基本護理,已經叫他們應接不暇,莫說其他真正涉及專業的護理程序。
語音未落,一個已知確診新冠的病人,因為肚痛被送來急症室,但等了大半天都仍然未有床位入院。
「病人仍然發燒,肚痛轉移至右下腹,可能是盲腸炎,還是請外科醫生先來急症室看看病人。」急症室醫生於是急急召喚外科醫生。
外科醫生很快來到急症室,也被眼前急症室的情況嚇呆了。他們平時多只會在有嚴重創傷病人時才來到急症室,自然更加不能想像眼前急症室的景象。
「要立即安排電腦掃描,如果確定是盲腸炎,要盡快做手術,否則如果出現穿孔性腹膜炎或形成膿瘍,病人便很危險了。」外科醫生道。
於是,外科醫生叮囑急症室同事盡快聯絡X光部醫生。然而,急症室的同事也老實不客氣:「我們沒有人有空聯絡X光部門,你可否幫忙去聯絡?」
外科醫生也恍然大悟,立刻自己聯絡X光部,兼且護送病人到X光部做電腦掃描。電腦掃描報告,病人果然是盲腸發炎,且瀕臨穿腸,要立即動手術。然而,此時急症室人人仍然忙得不可開交,要等上病房只會更加耽誤時間。外科醫生今回可學精了,自己直接通知手術室,並聯絡麻醉科醫生,了解病人情況後,省卻不少冗長程序之餘,更能確保病人安全和風險管理,由急症室直接送往手術室。
不講可能不知,確診病人做電腦掃描或做手術,所用的時間都比平常多。醫護人員要穿着合適的防護裝備不在話下,還要安排合適的負壓或隔離設施,以及之前之後的清潔消毒程序,都會減慢整個流轉速度,以及增加同事處理不同病人的壓力。有些大型醫院可能有新冠確診病人專用的電腦掃描和手術室,這樣可減省一些清潔程序,也使確診和非確診的病人分流更清晰,但中型醫院就未必可以有同樣配套,唯有靠同事不斷清潔和協調流程。
猶如戰場
畫面重新回到急症室。此時護士站處,接到病房通知,可以接收兩名確診病人。本來急症室同事按照病人情況的緩急先後,就有一個病人上病房的次序名單。「剛剛入R房的病人要高流量氧氣,要先上病房!」急症室的當值負責人提醒。於是,次序名單不得不作修改。事實上,次序名單幾乎每分每刻都在不停修改。
只是,問題又來了:「所有負責運送病人的同事,都正在運送樓上要轉病房的病人,可能要一小時後才可以來到急症室。」
幸而一位專職醫療的同事,原本是特別來急症室為那些未能上病房的病人先進行一些肺部治療,也二話不說:「來,我來幫手推床!」
由於是確診病人,為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要用專門的電梯和通道,避免與其他病人或未穿戴適當防護裝備的同事相遇。
好不容易,病人終於來到病房。病房情況不比急症室好多少,同樣是擠滿病人,護士們同樣是忙得團團轉。
其實,即使在醫院裏面,病人也是要因應不同情況而分配到不同的病房。
一般來說,如果需要高危程序,例如高流量氧氣的病人,以及一些病毒量很高、病情較重的病人,會需要在最高規格的負壓病房。這樣可以最安全地為病人施行各類治療,同時減少病毒傳到其他病人和醫護人員。當然,在這種病房工作的醫護同事,都要非常熟悉感染控制的所有程序,更要嚴格遵守和執行相關程序,才能真正做到保護病人、保護同事。畢竟再好的設備,最終還得靠人才能到位。
至於那些相對風險沒有那麼高的確診病人,例如需要的氧流量不是太高,情況較穩定,或者正在康復的病人,可以在一些有足夠換氣量,以及氣流可以安全排出室外,而不會回流病房的病格內。而這類的病人最多,但不是所有病房的原先設計都符合該等要求,所以需要先做一些改善工程,方能接收確診病人。
為了要分隔確診和非確診病人,一些即使在入院前檢測為陰性的病人,由於仍有機會在往後的檢測轉為陽性,尤其是那些有相當明顯呼吸道症狀的病患,便要先送去一些監察篩查病房或病格。如果病人最終檢測為陽性,便要盡快轉送前面提及的特定病房,如果病人經複檢仍為陰性,加上呼吸道症狀有紓緩,便可送到普通病房。
多走一步
當確診病人康復之後,根據相關條件便可以出院,又或者需要康復治療者會被送去康復醫院,又或者如果病人仍然有其他醫療問題需要住院治療,也可以根據相關指引而繼續在普通病房留醫。
故此,院內都牽涉不少病人的轉送。尤其是要盡量做到確診和非確診病人得到適當的分隔,同時盡量保持有需要的病人可以安置在合適的設施,病房、同事的調配,以至不同專科人員的調配,都要有非常高的靈活性,不斷透過調整來維持服務。無論對同事、對病人,都是十分具挑戰性和艱辛的事情。這種調配情況甚至發生在醫院與醫院之間、聯網與聯網之間。同事繁忙之餘,又容易引起不滿。但當今情勢之下,面對確診病人數目霎時飆升,並持續高企,似乎不容易有一個即時可行、而又能完美地處理的方案。
前線醫護同事人手自然緊絀,從前文見到,即使是後勤同事也同樣辛勞不已。當中不單止院內送運病人的同事,還有負責清潔的同事、負責院與院之間接送病人的同事、負責做檢測的實驗室同事、負責採購不同裝備和物資的同事、負責裝置防疫設施的同事、負責為病人改期覆診或做手術的同事,甚至負責接收病人投訴的同事……醫院內無人不受盡病人增加以及有同事因確診或隔離而不能上班之苦。
只不過,同事之間已經不再拘泥於自身的專科或職級,都願意多走一步,你幫下我,我幫下你。
此時此刻,要做到減重症、減死亡,同樣不是單靠前線醫護人員,亦絕對不能單靠香港自身的公營醫療體系。政府、專家們當然也責無旁貸,但作為傳媒和市民,其實同樣有責任一同抗疫。
筆者認識不少社區人士,就着當下一些可能是政府未及兼顧的情況,例如組織疫苗注射活動、籌集和派發抗疫物資予有需要的人士,以及支援有疫情的院舍等,同樣是親力親為。「與其單單坐在寫字枱作批評,倒不如落手落腳去出一分力。」一位社區前輩告訴筆者。
自己做到的就去做,多一分諒解,多一分包容,人人多走一步,大家才能早一刻回復正常生活。
撰文:天峯醫生

[信健康] 抗疫不能只靠前線醫護,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