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再起時

天峯醫生 | 2022-04-13
雖然現在香港疫情緩和,但仍不能掉以輕心,要汲取之前的經驗未雨綢繆。(香港中通社圖片)

筆者最近跟幾位臨床同事聊天,自然少不了互吐應付疫情時的苦水。
有同事直言最難適應就是無論是防疫措施抑或是醫院政策都是「朝令夕改」,難於適應。另一位同事則說我們好像永遠只能「買大細」和「追落後」,疲於奔命。當然,也有同事已經開始擔憂,如果面對第六波,噩夢會否重現?
還記得疫情之初,大家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知不多,大多只是靠之前SARS時的經驗。但不久就出現外科口罩的供應問題,甚至一些醫用的個人防護裝備被視為戰略物資,被一些國家禁止出口。香港醫管局在SARS和豬流感之後,其實已經增加了個人防護裝備的儲存,但在突如其來的疫情,加上當年仍然未穩的人心,要確保有絕對足夠的個人防護裝備實在不易。有個別個人防護裝備曾經出現缺貨,醫院以至醫管局不得不尋找合適替代品,也無可避免地不時需要更改防護裝備的指引。
此外,很早已經出現高精準的核酸檢測,醫護同事便是靠檢測結果來分辨出確診者,以適當分隔確診、懷疑/未確定和非確診的病人。但核酸檢測一般需要至少幾小時才能出結果,而且在疫情初期的檢測量亦相當有限,以致當病人增多,就愈來愈多病人需要等候核酸檢測結果,這也是出現病人滯留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每所醫院的負壓設施配套都有所不同,單人隔離病房更顯得額外珍貴。醫院大致需要有隔離病房、檢疫病房和普通病房來分別收治確診、懷疑和非確診的病人,從而減少院內交叉感染。
然而由於檢測需時,醫院唯有不斷利用流轉流程和轉換病房來「最大化」每種病房的使用狀況,並確保最寶貴的單人隔離病房可以留給真正最有需要和最高危的病人。
如是者為了要應對每一波不斷增加的確診病人,病房不時需要調動調整,給予同事的指引便又不得不經常更新。
朝令夕改?
時至第五波,情況更為嚴重,由於入院的確診病人實在太多,而且已經與最初大部分病人「行得走得」不同,幾乎所有需要入院的病人都已經是病入膏肓。為了留住醫院病床給予重症患者,政府設置了許多不同的社區隔離設施和治療設施,以供不同輕症病人,尤其是長者或院舍病人入住。
同時,為了彌補核酸檢測需時的缺點,抗原快速測試應運而生,雖然其敏感度不及核酸測試,但的確有助於更快篩查出確診患者,在無論醫院病房和隔離設施的分配上都提高了效率,令處理大量確診病人上更具彈性。亦因此,入院指引、轉介指引、出院指引,同樣需要不時修訂。
「朝令夕改」──真的此言非虛。那麼,同事又為什麼說我們好像總是「買大細」、「追落後」呢?
這情況在第五波尤其明顯。初時確診病人數字急升,一刻間,原先預作感染隔離的病房很快已經爆滿,連一些外科病房都需要轉為內科病房,一些普通病房也需要經改裝轉為感染隔離病房,然而儘管如此,急症室仍然滯留大量等候上病房的確診新冠病人。之後疫情開始減退,新冠病人減少,但非新冠病人入院需求卻回升,尤其外科急症病人亦有所增加。於是急症室又出現滯留等候上病房的病人,但此時是非新冠病人。結果一些病房又要轉回外科病房,感染隔離病房再轉回接收普通病人。
然而,筆者的答案是,我們絕不是「買大細」,也不是只能「追落後」。只是因應疫情急速轉變,我們也要隨之轉變,「朝令夕改」是迫不得已,也是現實;「追落後」同樣是迫不得已,但不是必然。
正如上文提及,一些醫院的負壓設施配套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說是相對有限,要應付霎時增加的病人,往往需要更靈活去轉換病房。如果病房本身已經具備隔離負壓病房的標準,要收治確診病人自然沒有問題。但一個普通病房要轉收確診病人,情況就比較複雜;而由原來收治確診病人的病房轉回收治普通病人,同樣不簡單。
每一次轉換病房,首先是要將原先的病人轉走。在原先已經爆滿的醫院再要騰空一個病房,困難可想而知,既苦了同事,亦苦了病人。病房騰出之後,整個病房需要清潔。如果曾經收治過確診病人,更要全房消毒。如果病房需要由普通病房轉換成感染隔離病房,需視乎本身換氣量或氣流方向是否達標,很多時需要做一些改裝工程,同樣需時。
所以醫院每一次轉換病房用途,大概都要約3至5天才能完成。而在這3至5天的日子裏,醫院幾乎等於少了一個可用的病房,對同事和病人都辛苦,所以絕對不是一個可以輕言和隨時可做的步驟。選擇時機便成了決策最重要的關鍵。
要選擇適當的時機,當然就不是「買大細」了。只是疫情變化實在快,即使見到確診數字飆升,即使見到疫情終會回落,即使見到非確診病人數目必會上升,但礙於種種條件限制和「轉身」所需的時間,客觀結果出來,決策便顯得好像永遠在變化之後。
未寒積薪
早前香港大學醫學院根據數學模型推算,若社交距離措施及市民社交水平維持現狀,預計4月底每日感染人數會少於1000。然後政府在5月開始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加上市民抗疫疲勞、增加出行等,個案數目預計會在4月底至5月初回升,並出現第六波疫情,而第六波疫情或會在6月初見頂。
經歷了第五波,我們對疫情的資訊掌控一定較之前更豐富,個人防護裝備亦較之前充足。至於防疫措施和病房調配,依然要隨疫情變化而不斷調整。
香港現在可用的隔離設施亦比第五波初期多了很多,加上不少內地援港的醫療設施陸續落成可作應用。而且醫管局內也有不少醫院病房已經改裝,可以用作收治確診病人。
此外本港的檢測能力,包括核酸檢測和抗原測試也已經大大提高。故此,在設施和硬件上相對充裕,而病房「轉身」所需的時間也應該比之前更有彈性。
當然,醫護人手仍然是一個問題。但同樣地,隨着第五波疫情之後,社區查實也有不少人力資源,尤其院舍累積了經驗,希望政府對院舍的支援能夠再進一步,也要感謝中央援港的醫護人員。
但最重要的,必然仍得要靠兩大法寶:疫苗和口服藥。兩者都被確定有效減少重症和死亡機會。
現在正正就是推動更高接種率的時機,尤其在年長一輩以及小朋友一族。倘若這兩個群組的接種疫苗比率能夠提升到至少九成以上,將可大大減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更可減少染疫對他們的傷害。對於那些仍然抗拒其子女或長者接種的人士,理應要令他們明白和承擔家人染疫的後果。
此外,有了口服抗病毒藥物,初發病的病人不用留在醫院也可得到治療。能夠及早適當地為長者、院舍院友,以及患有嚴重長期病患或免疫系統問題的患者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或中藥,會減少其病情惡化的機會。還有,私家醫生或公家醫生皆可運用遙距醫療診症,加上院舍外展醫生的支援,輕症病人能夠更安心留在社區隔離設施,公營醫療系統便更容易為高危群組及重症病人預留足夠病床。
說到底,變幻原是永恒。與其說「朝令夕改」,其實是要因時制宜;要不再「追落後」,就得做到靈活變通;既然見到會有風再起時,此刻便當未雨綢繆。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疫情中要汲取經驗,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