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耳疾

顧小培 | 2022-05-13

幾天前,我在這裏節錄了貝多芬在他32歲(1802年)時給兄弟們的一封信。信中坦率地揭露,之前過去六年多他遭受了罹患耳疾的痛苦,同時表達極度憤懣和無奈的心情。作為一個音樂家,失聰是根本性的缺陷,好比是一個廚子失去了味覺。貝多芬指出,更難忍受的是,因耳聾之故,他再也不能與他人細緻地對話,不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思想;須獨自生活,就像一個被放逐的人一樣。所以他說,這種不幸帶來的是加倍的痛苦。他強調一直以來不得不活在恐懼中,深怕病情會被注意到。

貝多芬患的是什麼病?有人經研究後推測,那是一種「傳導性聽力損失」(Conductive Hearing Loss),源自漸進式的「耳硬化症」(Otosclerosis),具體的缺失是,中耳的一個小骨頭(鐙骨)有不善的生長,再而固定下來,令原來的功能失誤。

昨天說了,中耳之內有一套共三件的「聽骨鏈」(Ossicles),由三塊「聽小骨」構成。這三塊骨分別叫「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的功能,顧名思義,一個像用來敲打的錘子、一個是承着敲擊的砧板,第三個正如馬鐙,把前述兩塊骨「頂」住。三骨相連,構成一個序列式的力學系統,用槓桿原理把聲音傳過來的振動(音波)強度,適當地調節,讓內耳能好好地接收,盡量令耳的結構不致被聲響損害。

耳硬化症是發生在中耳的一種病症,其中一個或多個海綿狀的骨生成物,取代了原來處於耳囊軟骨層中具頗緻密骨質的一部分。這情況若影響到其中的鐙骨,可導致聽力的損害,更包括耳鳴和眩暈。其實,所謂「耳硬化」可說是用詞不當,因為病徵並非硬化性的骨變化,因此也有人稱之為「耳海綿體病」(Otospongiosis)。

耳硬化症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例如麻疹。

貝多芬的病況大有可能是,聲音到達他的耳膜時,受病患影響的鐙骨把中耳的上述功能削弱,「聽骨鏈」不能完全將其通過傳遞,因此部分無法到達內耳的「耳蝸」,空氣中的聲波振動訊息也就接收不到。之後情況逐漸惡化,最終導致耳聾。

這種類型的聽力障礙,通常可以藉手術干預,例如「鐙骨切除」(Stapedectomy)加以植入假體的手術,或利用藥物作出治療。不過,手術是直到二十世紀才發明的,在貝多芬當年尚未能幫到他。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