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個案……

陳念德醫生 | 2022-05-16
至親至愛離世,悲傷當然是人之常情,但在疫情中有時令人多了一份自疚和自責。

張太太回來覆診慢性病,她患有長期血壓高和膽固醇高,定期兩三個月回來診所。平時總是笑容滿面的她,今天顯得有點兒悶悶不樂。親切的問她最近生活怎麼啦,只見她垂下頭來,淒然淚下。原來她丈夫在3月時染上新冠病毒,不幸離世。
張先生本身也有三高長期病患,曾經患上腸癌,數年前已經康復。起初家人因為擔心疫苗副作用,一直遲疑,沒有要他接種。
到今年2月時本港疫情大爆發,才急急忙忙打了第一針。第二針還未來得及接種,就被感染了。
當時兩夫婦症狀並不顯著,太太有點頭痛和喉嚨痛,先生有點微燒和咳嗽。張太太憶述當日和先生去到醫院,急症室內病人擠得水洩不通。
兩夫婦經檢測後都被確定為陽性。太太病徵比較輕微,醫生建議回家居家隔離。先生因為血含氧量較低,醫生建議留院治療。
她還記得兩人在急症室走廊等了很久安排上病房,走廊寒冷,二人在醫院折騰了一晚,肚子又餓,竟已是半夜兩點。丈夫跟她說已經很晚了,叫她回家休息,想不到那就成為他們的永訣。
我和張太說,至親至愛離世,悲傷當然是人之常情。但她卻是多了一份自疚和自責,源於她打了兩針才染疫,先生卻因家人遲疑只剛剛打了一針。而且又沒能陪伴照顧在側,只能在最後時刻由醫護安排,讓一家人透過遙控視像見了最後一面,但其實當時張先生已經陷入昏迷,沒有反應。
她和老伴相處多過半世紀,睡在旁邊的人走了,實在傷心難過。晚上經常睡得不好,腦袋中常常重複浮現當日在急症室的片段。而且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常常自怨自艾,無法擺脫自疚和自責。我告訴她這可能已經是創傷後遺症,請她多和家人朋友溝通互勉,避免陷入抑鬱的深淵,如有需要可以轉介做情緒治療。
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死亡人數達9000多人。其實這不是單單一個數字,每個個案背後都有其有血有淚的傷心故事。
作者為前線家庭醫生

[信健康] 疫症後遺留的創傷,抗疫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