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精神健康服務要開新章

陳仲謀醫生 | 2022-07-12
香港人壓力大,絕不能忽視其對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 (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特區新領導班子在上任的第一個星期三(7月6日),便立即到立法會向議員們闡述未來5年的施政方針:以結果為目標,盡快解決本港深層次的矛盾,例如:隔代貧窮、公共房屋輪候時間、土地供應及與內地通關的問題。無可否認,這都是香港最迫切要處理的民生需要。
不過,筆者希望新任特首特別要注意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因為健康是民生問題的重點,而世衞宣言「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是舉世認同的。
其實,筆者多年以來都曾在各種傳媒,提出改善港人「精神健康服務」的意見,而上屆政府終於在2017年12月成立了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下稱「委員會」),並邀得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先生出任主席。第一屆的委員包括若干業界人士,政府代表和社會賢達;之後,進一步引入「用家」(User)和「照顧者」(Caregiver),代表性是相當全面的。「委員會」的第二個報告,在本月8日向立法會健康事務委員會呈交審議。筆者有幸先睹為快,細讀61頁的鴻篇巨製,對其中若干問題略有愚見,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正如唐朝魏徵諫太宗,「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希望野人獻曝,在李特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有實質改善香港「精神健康服務」的新猷。
四大項目
當年筆者知道政府成立「委員會」,便立刻和香港精神健康議會的成員,在政府總部約見黃主席,提供意見。我們私下懷疑「委員會」只是諮詢組織,沒有實際的權力,但以黃資深大律師的威望,與其在政府中的人脈關係,或會有所作為。
自2019年開始,香港的人禍天災接踵而至,相信大部分市民都不清楚有這個「委員會」默默地工作,而他們的工作也真是受到影響,兩年來只召開了7次會議。當然我們不能以會議次數的多寡,衡工量值。根據報告,在修例風波和瘟疫肆虐期間,「委員會」進行了四大工作項目:
一是提高市民對精神健康的認識,邀請著名歌星陳奕迅作為「代言人」,在各種媒體宣傳「Shall We Talk」這個口號,以減低市民對精神病的誤解和「污名化」。據說首期工作已經完成,當時最奪目的是在雙層巴士的車身展示這些宣傳。次期工作正在展開中,分別邀約一些「關鍵意見領袖」(KOL),以「陪我一起正視情緒健康」為題,發表正向思維和重視精神健康的訊息;香港電台在2021年已播出了8輯有關的宣傳影片,聲稱有380萬人次觀看;而最後的第三期,亦在準備之中。
二是「發展兒童青少年服務」,特別是關顧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的孩子。「委員會」希望召集有關的專業團隊,包括精神科醫生、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和社工等,向1000名患者(每年500位),提供「度身訂造」的配對性治療。這個數目顯然是僧多粥少,但最初總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其次,順應教育局在2016-17學年度開始,在學校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SEN)的情緒輔導;在「委員會」協助下,參加的學校從2017-18年的17間,增多至2021-22年的210間,上升幅度之快反映需求的殷切!
三是政府撥給「委員會」的款項總額是3億元,名為「精神起動資金計劃」(Mental Initiative Funding Scheme)。「委員會」在資源調配方面相當謹慎,年內收到各界NGO的申請多達117份,批出了1億元支持70個項目;還有2億元在手,等候有志服務社會的非牟利志願機構提出有建設性的申請。
四是最重要的人手短缺問題,這也是筆者所倡議「四不一無」當中的「不足」。政府在回歸以來都沒有正視精神科專業人士的嚴重短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精神科醫生和人口的比例是1:10000;香港的執業精神科醫生只有400多位,其中超過200位正在私人行醫。所以,公營醫院的精神科醫生,面對普羅大眾的比例是遠低於世界標準!再者,本地的註冊精神科護士的比例,只及澳洲的一半。慶幸的是,「委員會」在力有未逮時,已盡其所能將「個案經理」的比例由1:50,降至1:41(相比於先進國家的1:15-20,距離尚遠);在醫院成立「朋輩支援服務」(Peer Support Service);在學校調派一位老師專職輔導有需要的學生,這些「轉職」老師成為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Coordinator,如有特別情況校方可以多申請一名老師作為高級指導。
有心無力
另外,可惜「委員會」亦無着墨於「7個聯網」的分工,突顯在精神健康服務上的差異。本文不會討論香港土地只得1114平方公里,而要分作「7個醫療網絡」的得失,但就新任特首李先生的管治理念作為準則:目標為本,便出現顯著的落差。A區的精神病新症和舊症的輪候時間,很有機會比B區長達1倍。這種長期對全港700多萬市民的不公,是絕對不能再容忍的。「委員會」本質上只是諮詢組織,根本無權力要求醫管局採納其建議,例如:考慮重新有效分配資源,不要「不顧一切」將幾乎所有力量都投放在門診和住院方面,而應多着眼於預防(在長遠上這工作有治本的效用,可能勝於暫時穩定病情,更能發揮寶貴資源的效用)。
「委員會」有廣泛的代表性,網羅了社會不同界別的精英,應該知道精神健康服務,必須有一隊「多元化的專業團隊」才能事半功倍,例如:社會福利、職業輔導、房屋分配和法律支援等。但現時「委員會」受制於其性質,可謂有心無力,令眾委員雖有滿腔熱血,但卻無從報効社會。「委員會」的報告長達61頁,內容豐富,筆者怱怱略讀,或有遺漏;當細心咀嚼後,擷取精華,再向各位讀者詳細報告。現以黃主席的序言末段作為結語:「長遠而言,我相信一個高層次擁有執行權力的跨部門組織,在提供港人最佳的服務上,結果會勝於當前只是諮詢的機構。」
事實上,上述措施並非新事物,在很多先進國家早已實施了10至20年,而且卓有成效。這就是筆者多年來倡議要成立的「精神健康局/公署」,珠玉在前,希望新一屆政府能夠從善如流,見賢思齊,為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揭開新篇章。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精神健康對身體重要,支援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