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攜幼 港人心力交瘁
二十一世紀開始,整個世界都已進入網絡時代,到今天資訊的傳播更是鋪天蓋地、無遠弗屆、瞬息萬變。簡言之,網上的消息似乎是有可能直接影響民眾的思維和抉擇。「MIRROR事件」擾攘了數周後,紅磡體育館又重新上演新的節目,當下香港的話題又回到「世紀疫症」的項目上。
因為本地接二連三出現幼童感染新冠病毒,要緊急送入深切治療病房醫治,更有零星的死亡個案,令為人父母者又要考慮是否應該讓稚齡兒女注射疫苗。
新冠肺炎在2020年初蔓延全球,至今沒有止息的勢頭,變種病毒不斷迅速衍生,人類研究的疫苗和藥物總是追不上。原始病毒最初對兒童的影響相對較少,有關當局忙於應付迫在眉睫的問題中,已經是應接不暇,自然未能高瞻遠矚,顧及嬰幼兒的福祉,例如:沒有適時向國際大藥廠訂購專為小童應用的疫苗。時移世易,變種病毒早已在很多國家變成主流的傳染體,而香港的病例正在逐步上升,相信很快會取代原始病毒,成為我們主要的敵人,而最可怕的是它的獵物是「老幼咸宜」。
最近,瑪嘉烈醫院兒科部發表報告,指出兒童患上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情況增加,例如嘶哮症;兒童染疫,會有多個器官發炎,治癒後大約20%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的後遺症,症狀是極度疲累、情緒紊亂(無心機)和失眠等;孩童因新冠肺炎引起患長期後遺症的機會上升。
早前,香港政府的科學委員會,鑑於疫情的變化,批准6個月以上的幼兒可以接種疫苗,但家長的初步反應並不熱烈。委員會主席對每天的接種數字感到失望,因為到年底前,3歲以下的兒童受疫苗的保護率勢難超過50%,成為本地公共醫療系統面對的嚴重隱患。今年年頭,香港爆發第五波疫情,大量患有長期慢性疾病的長者,染疫身故,令親友們痛心疾首。如果,今年冬季出現第六波疫情,兒童染上重症的可能性會大增。他們年紀小小,便要面臨如此嚴峻的挑戰,如果出現較大的傷亡率,我們又情何以堪呢!長遠而言,對社會的醫療系統或會構成沉重的負擔。
枯魚之肆
為今之計是政府要想盡辦法去「谷針」,但為什麼有些家長仍然猶豫不決呢?疫苗有副作用是難以避免,而香港亦有青少年在注射後出現心肌炎的個案,但數字不多,絕對是利多於弊:至少可以大大減少幼童染疫產生重症、要入ICU「插喉」的機會。其實,家長的顧慮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受到網上某些不盡不實的訊息所左右,就相當不理智了。話得說回頭,在這個訊息混亂、世情險惡、人心虛怯的時代,「一家之主」的中年人,扶老攜幼,作出決定時,可能會有頗大的心理壓力。未來的「重災區」一定是「一老一小」,而主宰他們命運的是家中的「主持人」。他們多會參考親友的意見及涉獵網上紛紜的資料,包括所謂「專家」的高見,去決定家人幾時打針、打幾多針和哪一種針?的確,現在當局所提供的疫苗,對防禦變種病毒感染功效有限,但有實證顯示能減低重症和死亡率,所以切勿等待新疫苗可能在年底上市的傳聞,否則會陷入《莊子.外物篇》「枯魚之肆」(魚得不到水便會乾死,譬喻遠水不能解近渴)的謬誤。
港人經歷了幾年的人禍和天災,社會分化,沒有人具有一言九鼎的權威,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發表其獨特的意見,市民看得多了,反而不懂得當機立斷。第五波疫情肆虐,本港公共醫療系統崩潰,雖然祖國及時雪中送炭,仍然直接及間接造成近萬的港人喪命,他們數十萬的親友起碼要有半年的適應期,才能恢復原有的理智思維。這段為期約6個月的「哀悼期」:首先是「心理休克」;然後是進入「否認期」,拒絕承認親人離世的事實;再發展成「憤懣/自責」,例如:對自己不能好好照顧死者而產生內疚和埋怨醫護人員未能拯救親人,產生憤恨的心理;最後是接受事實,展開人生新的一頁。現在,有部分人可能仍然未完全走出喪親的陰霾,所以延遲作出適當的判斷。
眼花繚亂
另外,政府不斷在公共傳媒中呼籲市民盡早完全接種疫苗,但反應依然是不太好。一方面是現行的疫苗保護作用並不理想;另一方面,有不少「非政府專家」在各媒體上,放言高論,各抒己見,有混淆視聽的副作用,令有些市民無所適從。筆者並非反對「言論自由」,各位專家在適當的平台進行辯論,找出最好的應對方法是最好不過。可是,無節制的發表個人意見,或會使市民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所以,政府委任的專家小組,第一步要「統一口徑」,然後委任專職成員澄清流言,並發布有權威性的指示,有別於現在「例行的疫情簡報會」。
據最新的統計數字,本港人口萎縮,出生率更創歷史新低。這種不利於社會發展的態勢,顯示市民對前景有負面的心理,不願生育去承擔巨大的責任。現在於商場流連的嬰兒車,車上所載的「貴客」,有部分是各類型的狗隻,便是具體的說明。
香港是否能再上新征途,重振光輝,主要視乎市民的信心。大家希望新的特區政府有積極作為,使我們可以在此繼續安身立命,就要保住「一老一少」的平安;紓緩這些中年人(三四十歲)「扶老攜幼」的心理壓力;上下一心,解決目前的經濟困局,防止未來疫情會造成龐大的傷亡,特別是保護社會將來的棟樑即是兒童的身心健康。
新政府應該重視世界衞生組織及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前院長Burn教授的呼籲,嚴防「精神海嘯」的侵襲,以免潛藏於部分港人悲觀的心理,會雪上加霜。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應對精神海嘯抗逆境,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