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大風暴

顧小培 | 2022-09-05
各人有各人的腦,其中的思想天馬行空,沒有羈絆,也沒有界限。

黃霑有一篇短文,題目是〈論集體創作〉。文首開宗明義:「集體創作,是最省時省力的創作方法。」他續說:「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把幾個大臭皮匠的創作人才聚於一室,一起思考,不出一小時,就起碼有幾個好的創意生出來。」
之前曾有人將上述這句通俗的諺語拿來闡釋:「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大約是指群眾的智慧吧。一人不如二人計嘛。一個人再高明,總不免有他的局限,獨自作出的決定往往不見得就是最好、最準確的。人多,各有各的經驗,各有各的知識領域,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大家湊起來,互相補充、糾正,結果總會比較好。
但為什麼是三個皮匠,而不是其他例如鐵匠、木匠呢?首先,「匠」泛稱各種技術工人。雖則在某些領域中一些具特殊造詣的人,我們也有以「匠」尊稱,例如「畫壇巨匠」、「文壇巧匠」;又內中個別若技藝靈巧、構思巧妙,我們譽之曰「匠心獨運」。但一般來說,他們擅長的,主要是「工」中專門特有之「技」,也就是英語所謂technical side(技術性)的,而不是理論性或原則性的。
有人說:「皮匠」應該寫作「裨將」才對。「裨」本身解作「副的、偏的」,《漢書.項籍傳》:「梁為會稽將,籍為裨將。」唐代經學家顏師古作註:「裨,助也,相副助也。」故「裨將」指副將,不屬「統帥」的較高級別。因為語中提及諸葛亮這位軍事家,所以他們認為總得以軍事為喻。因而引伸,這句話原來說的是三個處於下層、在第一線上作戰的軍官(裨將)。有時候,他們的經驗和智慧集中起來,可以比較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但遠在軍中指揮的諸葛亮來得實在和更有效率。
不過,皮匠也好,裨將也好,這說話的含義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黃霑用之於「集體創作」,集「創作人才聚於一室,一起思考」,其中的臭皮匠也會有好的創意生出來。這也就是所謂「腦激盪」(Brainstorming)會議,黃霑稱之為「腦海大風暴」。
誠然,各人有各人的腦,其中的思想天馬行空,沒有羈絆,也沒有界限。但須知道,「腦激盪」的做法,並不是針對這個「腦能力」的性質,而是一種「如何發掘創新意念」的具體方法。既是方法,自有其規矩:該怎麼樣做?什麼可做?什麼不應做?今天篇幅已盡,明天續談。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