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機心

顧小培 | 2022-09-28
如果一心想投入瑣屑的算計較量,也就是有了「機心」。

《莊子.外篇.天地》描述一位從事耕種的老人,抱水甕澆水灌地。他明知這樣做吃力不討好,仍抗拒使用「槔」(抽水機),因為不想陷入「機心」。箇中的想法是,若一個人有了「機心」,心神不定,遇事每每不會老老實實地去處理,而是鑽空子,找小路,換言之,投機取巧。然則「沒有機心」好在哪裏?
進一步闡釋,可見於《淮南子.俶真訓》:「古之人有處混冥之中,神氣不蕩於外,萬物恬漠以愉靜……當此之時,萬民倡狂,不知東西,含哺而遊,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於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謂大治。」古時的人生活在天真和漫無目的之環境中,不為外物所惑,能保持自己內在的元神;萬物也恬澹地各適其適,安然靜謐。當其時的人,率性而為,沒有野心,吃飽了就隨處遊蕩,迎合天時,逕取地利,不會萌生歪曲之念,甚或再進而互相傾軋,整體上一片寧靜安詳之況。那可以稱之為「大治」。
在這種情景之中,「仁義不布而萬物蕃殖,賞罰不施而天下賓服」。不需要宣揚仁義,萬物會自然地生長孳息。也用不着加以賞罰,都可以井然有序。「其道可以大筴興,而難以算計舉也」。這裏說的「大筴」意即「大策」,而「策」解作馬鞭,喻「建立體統秩序」。整體這樣子的做法和風氣(所謂「道」),可以導致宏觀秩序的創建。那並非瑣屑的算計較量所能促成的。
從另一角度看,如果一心想投入瑣屑的算計較量,也就是有了「機心」。此為老莊所不取。他們倡議者,乃是「反璞歸真」。「璞」是未經雕琢之玉石,是指回復到原始質樸本真的狀態。
淮南子續說:「古之真人,立於天地之本,中至優遊,抱德煬和,而萬物雜累焉,孰肯解構人間之事,以物煩其性命乎?」所謂「性命」,源自《易經.乾卦.彖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解釋:「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
古代那些能存養天生性情,從而得道的所謂「真人」,立足於天地根本的道理基礎上,適當地做人。他優遊處世,隨遇而安,本着良知品德,受平和的薰陶;不知不覺間,就會有萬物積累在他跟前。何須着意用心地去附會造作世間事物,以凡俗的東西,勞動侵擾自己的本性和生命呢?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