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

青斯 | 2022-10-02
燕鷗潛進海裏覓食,只要振翅一呼,立刻現身水面,瞬間超越自我,消失於無形。(作者圖片)

每年都有不少醫療人員報讀醫療管理碩士課程,奈何僧多粥少,要經包括面試之嚴格甄選。與其說面試,不如說會面較貼切,因目的是要明白報讀者動機,評估能否完成課程,及能否為同學帶來不同的經驗,加強同學間跨專業學習;因最終要決定應否取錄,對申請者而言確是面試。
除碩士外我們也開辦其他管理課程,你能猜測最常見報讀的原因嗎?答案是人事管理,怎去調動員工積極性、激發動機等。
不論在教育及工作層面,這都是老生常談話題。在伊利沙伯醫院時曾到青島衞生局講課。晚宴時被問及香港怎去令服務持續進步,我說員工都有主動積極性去改善服務,他們回應說「你們很馬列呀!」意即能體現共產情操。早期的我曾被批評為「醫生,你是聖人呀!」即不貼地不食人間煙火。當年工作忙,對養成的工作態度和人生價值觀沒時間深究,對理論只有膚淺認識。現在教學就必要對課題有更深入認識,畢竟大學是知識的殿堂。
人類動機理論
人類動機的學說,算起來有十餘個,都以人的基本需求出發,由早期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激勵保健論、麥克利蘭的三需求論,到近年Deci及Ryan的自我決定論,從較理論化逐步演變,得到更多實證支持,讓我們對動機有更深認識。雖然不同學者用上不同名稱,如麥克利蘭的歸屬感和自我決定論的關係需求;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赫茨伯格的成就感受認同感、麥克利蘭的成就感和自我決定論的能力或自我效能,都不是成就嗎?而自我決定論的自主需求,表示有力量去決定自己路向,不就是一種權力,和麥克利蘭的權力需求相呼應。
作為一套完整理論,自我決定論除三需求外,還有兩假設,就是受內在動機激發,人會主動接觸周圍環境,並不時重整自己心態,將外在賞罰因素內在化。自我決定論最重要是勾劃外在動機能透過5個階段轉化為內在動機,這一切都是自主的表現。變成內在動機後就會自動自覺做,再不靠外在賞罰,因為在過程中會得到快樂滿足感。學習工作都如是。
要激勵工作積極性,就要明白成就、自主和關係這基本需求,先由小成就做起,有信心後就能取得中成就和大成就,當自主和感情聯繫兼備時,就容易將動機內在化,自主去做,追求真善美之餘,再追求超越自我!
這些理論可解釋以前我講過的兩個故事,做有報酬的工作時會計較,但做義工就算多辛苦也沒怨言;而就算是支援員工,也會追求工作的挑戰從而取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