徬徨與抉擇

顧小培 | 2022-10-26
中國人將情緒上的激烈波動歸咎於「脾」,心情惱怒再而對着他人表達,是為「發脾氣」。

中國人將情緒上的激烈波動歸咎於「脾」,心情惱怒再而對着他人表達,是為「發脾氣」。英語也有類似說法,vent one's spleen(把脾宣洩出來)。
那其實很奇怪。從醫學角度看,西醫說脾臟與淋巴和血液有關,是體內最大淋巴器官,能生產淋巴球。它亦處理血液,將其過濾,清除血液中異物,包括抗原,以及將老舊紅血球「退役」。中醫則指出,脾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統血」,也就是「固攝」血之運行;二是「主運化」,促進養份的運輸與消化。以後者而言,有可能是與「胰」(中醫稱之為「膵」)混為一談,視胰為脾的一部分;因為胰與脾相鄰;而胰的主要功能,正正在於消化食物。
無論如何,為什麼中英文中,都將惱怒的情緒表現,歸功(歸咎)於脾?
然則什麼是「情緒」?一般人認為,那是神經生理變化導致的心理狀態。情緒的形成,先是有思想,帶來感覺,之後可能有行為反應;情緒往往與環境上事物的發生、個人的個性、他的認知,以及處事能力有關。
歡愉是情緒的一種,帶來身體反應包括「笑」。嬰兒4個月大還不會說話就能笑。在此之前,只須見到或接近親暱的人,尤其是母親和餵哺者,就會感到高興而有笑容。如果與他玩遊戲,例如蒙臉、拋高、「點蟲蟲」等,更會發出笑聲。笑是喜悅、歡快、感到幸福,或愁慮緩解時展現的形態,生理上由呼吸系統的肌肉活動,以至橫隔膜的收縮形成。
與歡愉對立的情緒是憂傷;憂傷表現之一則是「哭」。哭不僅情緒表露,亦是情感宣洩一種方式。當一個人內心極度悲慟時,可藉哭來紓解:哭後能令心情趨向較為暢快。不過,某程度上,哭被視為幼稚或不成熟行為。男人更認為「哭」與「男子漢氣概」不相容,寧「流血不流淚」。
人們為求歡愉而安排特別的場合和聚會,例如為初生小孩舉辦滿月湯餅會,之後每年慶祝生日。另一方面,也有專門因有人死亡而組織的哀慟會。歡愉與憂傷,一視同仁。為什麼不能同樣地正視生與死?能夠適意生存,當然可喜,因此之故,積極地為延長生命求醫服藥,乃是正確。但若生存只是生理上的一種狀態而意識盡喪(例如成為「植物人」),或肉體在彌留中只餘難以忍受的痛苦,積極地設法終止生命,則為多地社會所不容。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