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候的迷惑

青斯 | 2022-11-13

輪候似乎是香港的文化和基因。公屋、護老院要輪候,長者健康中心也是足65歲就要去輪候,因隨時要等一年以上才見到醫生。
要輪候這些社福服務也屬正常,但到食肆吃飯甚至買樓都要輪候,香港的供求情況出亂子了嗎?這樣看來,到急症室看病要輪候,醫生決定收入院後又要輪候就正常不過了,是嗎?
當年醫管局接手普通科門診後,就着手將歷史悠久的「輪街症」問題,即早上5時就到診所外排隊取籌,換成電話預約。記得在將實施電話預約前,土瓜灣普通科診所外排隊的地方,早上有物件從高處落下,幸好沒傷及排隊者。當年這裏歸我管轄,知悉後便趕到現場安撫,解說「輪街症」快變歷史。只是實施電話預約後,幾年之後仍有人抱怨說寧願「輪街症」,因肯定可取到籌。
供求問題
市民肯排隊固然好,但是否有更佳方法?碩士課程說輪候反映供求問題,但這是否供給誘發需求現象?公家資源有限,少量輪候表示資源已被完全運用。好的服務例如食肆自然受到歡迎,有人會輪候;但何謂好,價廉還是物美,抑或兩者兼備?公營醫療也如是嗎?世事皆矛盾。白內障、關節置換手術都是年老衍生的問題,遲早出現,長的輪候時間又代表什麼?
當年在佛教醫院開設關節置換中心時,每個聯網關節置換手術的輪候時間就不期然長起來,這和很長的公屋輪候時間相似嗎?無論如何輪候專科門診的時間不可太長。
最近醫管局公布新一輪專科輪候時間,大部分聯網最長的輪候時間已縮短到100個星期內,最令人振奮的是各聯網的骨科輪候時間亦已在100個星期內。這些縮短來之不易,都是眾人齊心協力的成果。雖然有個別聯網的眼科和耳鼻喉科,及3個聯網內外科的最長輪候仍在100個星期以上,醫管局亦定下每年減五分一的目標,關注公營醫療者肯定會問這樣已足夠嗎?五分一是進取的數值,若然說長遠目標是在數年內把最長輪候縮短到一年,就更能急市民所急矣!
年長後知道身體毛病會幾個一齊出現,如白內障、前列腺和牙齒問題、關節痛等,或可解釋為何會有快速增長的輪候時間。基層醫生未必可完全處理得來,但他們可提供有效分流制度,讓該去專科的去專科,自己能處理的留下來處理,就如荷蘭的基層醫生一樣,只轉介極少量病人到專科。政府幾天前宣布任命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希望彭飛舟醫生及政府能大刀闊斧替醫療制度做手術,大幅改善輪候時間!

排隊可能是動物的習性。(作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