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三):政策聚焦

馮康醫生 | 2022-12-20

上文提到,發展基層醫療,必須把政策和資源向廣大的基層醫生傾斜、聚焦,突破公私營醫療間之隔膜、藩籬及瓶頸。
所謂政策聚焦,首先要確定什麼是主,什麼是副。要發展好基層醫療,一定要以基層醫生為主,否則會變得捨本逐末。
那麼,誰是基層醫生?香港目前有大約15300名註冊醫生,其中專科醫生名冊上有大約7500名,大概一半。專科醫生之中,約500名屬家庭醫學專科。把家庭醫學專科及普通科(非專科)醫生加起來,約8300名,把他們都算做基層醫生的話,相對人口之比例為1:900。
我們可以把約7900名註冊中醫師也包括在基層醫生名單內,合起來總共16200名,醫生人口比例約為1:450。其他專科醫生當然也可以做基層醫生,不過就很難估計實際人數了。
賦予資源
這個數目夠不夠?如果只算西醫,應該是完全不夠。加上中醫師,以每家庭3.5人計算,每名「家庭醫生」要照顧約130個家庭,也不容易。所以,如果政府真的要做到每人都有一名家庭醫生,不能依靠培訓新和更多家庭醫生,必須容納所有現時在社區默默耕耘的基層醫生,賦予資源,給予政策支持,為他們充能。

政府目前投放在基層醫療的資源其實不少,不過沒有聚焦,缺乏整體策略框架。(中通社圖片)

之前提過,政府目前投放在基層醫療的資源其實不少,但是沒有聚焦,缺乏整體策略框架。像長者醫療券、公私營夥伴計劃、最新提出來的資助慢性病人看私家醫生計劃,甚至一般消費券,都沒有特別針對系統內的痛點、軟肋,譬如市民「逛醫生」的求醫行為、公私營醫生轉介網絡的組織、公私營藥物價格差距等大問題。
過去的政府,很怕「介入市場」,向私營市場採購服務硬板一塊,一句「錢隨病人走」便以為把問題解決了。如何引導資源投放,把政策聚焦到基層醫生,給他們賦能充權,加強社區聯繫,以預防帶動醫療行為,將會是新委任之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醫生的一大挑戰!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

[信健康] 整合基層醫療助發展,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