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個案或空氣傳播 港現新型類鼻疽

2022-12-21

港大醫學院聯同理工大學昨日就早前類鼻疽重災區深水埗,公布分析研究在西九龍的擴散情況,結果顯示該區類鼻疸傳播途徑或屬吸入性感染及發現新型類鼻疽菌株。
九龍西聯網醫院自2015年至今年10月,接收了38宗類鼻疽個案,是全港最多的地區;單在今年8至10月期間就錄得18宗。而團隊利用基因排序、綜合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結果,發現本港的類鼻疽感染是有明顯的「季節性及氣候性」。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圖左)表示,綜合數據分析得出,類鼻疽感染大多在颱風和暴雨後發生,是次團隊首次證實在颱風後空氣中會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並證實是在白田邨地盤附近的空氣樣本,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經基因組分析證實空氣樣本菌株,與深水埗區類鼻疽個案均屬於全新菌株,暫時該菌株只在香港出現,並命名為「ST-1996」。
另外,據衛星圖像顯示,從2016年到2022年,深水埗區「植被」面積一直減少;過去有研究指出缺乏植被的泥土,特別鬆散,再加上大量降雨,讓原本在泥土深層類鼻疽桿菌由底層游走到表層,將泥土氣溶膠化,再隨強風散開,便有機會造成空氣傳播。因此,從種種數據分析顯示,今次深水埗區的個案或屬吸入性傳播,惟暫未確定空氣是唯一導致爆發的傳播途徑,及亦未能確定傳播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