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考古

顧小培 | 2022-12-23
達爾文「進化論」,研究生物「生理」上的進階演化,包涵了地球上所有物種,時間覆蓋億萬年。

達爾文「進化論」,研究生物「生理」上的進階演化,包涵了地球上所有物種,時間覆蓋億萬年。來到人類,我們自認最先進。生物學上,將物種分門別類的方法和名稱:「人」是「動物界」(Animalia)、「脊索動物門」(Chordata)、「哺乳綱」(Mammalia)、「靈長目」(Primates)、「人科」(Hominidae)、「人屬」(Homo)中的「智人」(Homo sapiens)。至於猿猴和猩猩等,牠們的進化都是同一條路線,但去到靈長目就分支出來,形成不一樣的生物類型。
從生理角度看,人類與「在靈長目階段分支出來」的其他動物不同之處,在於高度發達的頭腦,能更精密地思想、記憶、推理;再而在管控身體方面有多種特殊能力,例如別具一格的體態(直立)和發聲(語言)。
人類的演進遠不止於生理。生理上的演進,由一代一代傳承中的基因變化傳衍下來,過程緩慢,所以花費了億萬年。其他方面的進化屬「行為」性質,經頭腦的活動帶動,相比較則速度快得多了,只是在過去數十萬年中發生;而且一路上有加速,進步的節奏愈來愈快。我們往後追溯的主要一段,只是剛過去幾萬,甚至幾千年間的事,被稱為文化和歷史。
所謂「文化」,可說是過去長時間累積留存下來,一些事況、做法、經驗和規律的統稱。我們研究歷史,是想知道在形成這些文化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更具體地知悉和理解。在這方面,愈接近現代的事物,查究能夠愈詳盡,那是因為人類對資訊的保留和整理,愈來愈得心應手。相對而言,研究更早期原始人類的所謂「上古史」,依賴的主要是傳說以至臆測,自不免粗略甚至有失實之虞。
要處理及解決一些有關上古史的問題,主要依循的是兩條路徑。一是觀察尚存的所謂「落後」民族,視他們為「活化石」。人類的演進,大體上有類似的過程;基於不同的機遇,有的人走得快、走得遠,亦有的人走得慢、進度不大。理應可以經由觀察後者,研究他們的生活和行為,去比擬推想古時人類的境況。
另一途徑是找尋一些實質證據,例如發掘埋藏在地下「上古」或「史前」(有具體歷史記載之前)人類遺留下來的東西,也就是「考古」。將傳說與這些憑考古得來的材料加在一起,就可以較清晰較肯定地,建構出古時的文明。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