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遜天
人是自大的。有人甚至說,人力可以勝天。事實上,所謂「勝天」,只可零星見於一些狹隘物體應用中。大範疇的自然力量下,人顯得渺小無助。甚至在由「人」自己組成的群居社會中,也有天然(非人力所能抗拒)性質的「經濟」運行,來自眾人「供」與「求」的需要。
須注意的是「群居」。如果全世界只有一個人,他只能在其所處的環境中,想辦法自給自足,也就是靠自己。經濟發生於「眾」之間。組合成為「經濟」這兩個字,正可以彰顯這方面的含義。「經」本來是指織布機或編織物上的直線;在人體中,用於脈絡組織,例如經脈、經絡,可被視為一個整體之中「由一點到另一點」的接連聯繫;「濟」則是「助益」之意。兩者加起來,描述人與人之間交往中、互相助益的活動。英語的economy源自古希臘文,後者亦是由兩個字拼合而成,一個解作「家」,另一個是「管理」。整體上,也就是指一個群體中所有成員彼此交往的秩序管理。
人,正如世間所有生物,有維生需要。為此,人須將他物取而用之。取用乃是「求」,生產乃是「供」;「供」與「求」的互動中,兩者不可能長期維持在不多不少,剛剛平衡的狀況。所以,有時供過於求,有時求過於供。
另一方面,「供應物」與「需求物」的交易中,有必要找一個中介東西,因為世界的人和物太多太瑣碎,「以物換物」實際上做不來。於是有一種「通貨」的媒介發展出來,即社會活動中施展流「通」手段的「貨」幣。
貨幣須有一個「值」,才能發揮「交易媒介」的功用。貨幣完全是由人創造出來的,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中,並沒有「通貨」這物事。貨幣是「非天然」的,因而只有「虛」的存在。它本身雖有形體,卻沒有實質;它的所謂「值」,也就須掛靠於實物,方能形成。
人類歷史很大部分時期中,大多數地方的貨幣價值,掛靠於一些稀有金屬實物之上,例如金、銀。1944年,來自 44個國家的財政官員齊集美國「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商討經濟秩序,最終建立一個國際貨幣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美元則與黃金掛鈎;其他國家的貨幣藉着與美元掛鈎,設定一個「固定滙率」制度。大家都以為從此可以安枕無憂,料不到不須30年,這個制度就徹底崩潰了。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